近日,由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办的“高等职业教育服务青年成长发展暨第五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成果展示会”在山东省潍坊市召开,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一镇一品一专业”等12项建设成果作为典型案例参展。在“高职社团达人秀”表演现场,中山职院调酒社、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学生以青春朝气、缤纷视觉和娴熟动作吸引了众人目光,分获本次展示会“最佳社团展示奖”和“最佳社团风采奖”,引来众多媒体的关注。11月中旬,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连续来函拟将“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相生相伴”、“我爱高职毕业生”等案例写入《2013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
是什么使这所办学仅6年的高职院校受到社会如此高度关注与好评?曾有专家认为,高等职业学校要想体现出经济性和社会性,学校就要建在有“气场”的地方,要有人气、企业气、产业气。这样一来,学校才能方便直接提供服务,企业、居民也方便接受服务、享受服务。也许从这里我们能够找到答案。
有人气,把高职教育办到产业园区中
中山市地处珠三角经济圈核心地带,是全国少有的不带县的地级市,全市共有15个省级产业镇、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被产业园区天然包围。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条件,学院积极探索“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布局,实施“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模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充分集聚了办学的人气。2010年11月,学院举行了建校五周年庆典,与中山南区办事处、中山古镇镇政府以及知名企业雅居乐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和“雅居乐学院”。2012年,学院与中国休闲服装名镇——沙溪镇合办的“沙溪服装学院”、与中国乡镇之星——小榄镇合办的“小榄工商学院”也正在紧张的筹备中……把发展之根深植于镇区、企业的沃土,使学院办学呈现欣欣向荣的局面。
把职业教育办到产业园区依靠什么?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依靠校企合作,依靠精心培养的受企业欢迎的人才。中山(南区)电梯特色产业基地,包括日本三菱电梯、德国蒂森克虏伯扶梯等在内的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此落户;中山古镇素有“中国灯饰之都”之称,全国60%以上灯饰产品来自古镇,并大量出口国外;中国的休闲服名镇——中山沙溪镇休闲服装行销全国等。在广东省、中山市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产业园区及其特色的产业基础成为中山职院办学、兴学的基础,学院则成为政府促转型和企业谋升级的智慧库与人才的摇篮。于是政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顺理成章,并且在短短的5年间取得了服务转型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整体办学水平的丰硕成果。2011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将学院确定为省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试点单位。扎根产业基地、紧贴产业发展、 服务产业升级的职业教育,让政校企合作变“两头冷中间热”为“三热”和“多赢”,增强了中山职院办学的底气与人气。
学院与政府、企业的合作,还在于创新,在于创造“人气”。政校企合作专干就是聚集“人气”的一大创举。自2011年2月启动政校企合作专干、科技特派员“驻镇”计划至今,学院从专业教师中选拔了12名政校企合作专干和80余名科技特派员(特派员总数位列全省高职院校之首)分别派驻中山各个镇区。通过让教师深入市场一线,作为信息员及时了解政企需求、传递合作意向;适时帮助企业开展科技攻关,为政府建设共性生产服务平台及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出谋划策,使产学研平台更加灵活与实用,也使政校企合作更加丰富和牢固,“人气”更加凝聚。
有企业气,为企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地方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地方产业升级培养人才、输送人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是如何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呢?我们先看最近的一组事例:2012年6月,学院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赛区总分第三名,学院3支队伍代表广东省高职院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获得3个三等奖;同年7月,学院选手分获2012年第四届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二等奖、三等奖,并获全国决赛资格;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在学院举行,学院3支代表队从全国102所高职院校的155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在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广东省第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上,学院教师郑琦获人文社科组二等奖,被授予“广东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称号;同年11月,学院教师潘斌、黄国柱获全国职业院校现代制造及自动化技术教师大赛“智能电梯装调与安全维护项目”(高职组)一等奖,并被授予“全国机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优秀教师”称号……
这些荣誉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成果的一个缩影,也是学院把企业竞争理念引入办学机制的结果。中山职院坚持“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突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实现“以赛促建(学科专业建设)、以赛提质(学生素质培养)、以赛创新(办学理念更新)、以赛助聘(帮助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逐渐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得到夯实。在2011年12月由广东软件行业协会、东软集团主办的广东高校第六届“东软杯”网络攻防大赛上,本、专科学校63支代表队共189名选手参赛,由李招文等3名学生组成的中山职院代表队力挫群雄,摘得大赛冠军,选手在比赛现场就被知名企业相中,成为比赛现场的“明星”。
企业气,还意味着为企业培养转型升级的创新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学院积极探索名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四位一体的“校中厂”教学模式,大力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全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开设《创业实务》国家精品课程和《知识产权》课程,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讲座;不断夯实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建设可容纳20余家企业进驻的创新创业教学工场和1000平方米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牵头建设13000平方米的中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发挥教师、企业家的传帮带作用,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创业讲师组成的“三师结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据相关调查显示,中山职院2010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3.2%,明显高于全国平均1.2%的比例,也高于广东省高职院校平均1.8%的比例。学生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近3年连续位居广东高职院校前列。很多学生带着专利成果到企业就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甚至没有毕业就被企业争抢一空。
有产业气,实施“一镇一品一专业”发展战略
“一镇一品”是中山产业重要特色,即每一个镇区都有一个品牌产业,形成一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一镇一品一专业”就是学院对应镇区产业结构开设相应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最直接的方式是培养人才符合地方产业的需要,而学生凭借学习技能也能顺利就业,做到“产业-职业-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的无缝对接。基于这种思考,2010年春天,学院明确提出了“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发展布局,在人才培养上以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快区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为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目前学院开设的33个专业、55个专业方向几乎涵盖了中山所有的产业形态,电梯维护与管理、灯具设计与工艺、创业管理等专业是全国高职院校首开专业,动漫、社工、物流等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也颇具影响力。
在紧扣区域产业布局专业的同时,学院也时刻注意与时俱进,前瞻性地预测产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如根据中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学院及时开设了LED设计的专业方向。正是学院面向市场办专业,使专业有效对接产业,为镇区产业的优化升级培养了高技能人才,使得镇区、企业纷纷向学院伸出橄榄枝,表达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的强烈意愿,吸引了30家市内行业协会进驻学院,数十家企业与学院联合开办人才培养订单班。
2012年5月、6月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连续转载了《中山职院数控专业学生驻扎企业学习》、《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观察》等文章,引起了高职领域的广泛关注。其中“厂中校”建设的成功案例一时间反响热烈。在珠海市旺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学生融入真实生产现场,亲身体验现代企业的最新技术及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全过程,迅速掌握了专业核心技能,并深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厂中校”跳起了校企无界合作培养学生的双人舞,这就是产业气,就是“产业-职业-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的无缝对接。
瞄准中山特色产业的人才需要办学,走政校企合作之路,助力中山经济转型升级和幸福家园建设,是学院打造特色、提升效益的基础,也使学院的办学凸显人气、企业气和产业气,既为自身找到了发展的土壤和营养,也为地方性高职院校的成长与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
面对学院良好的发展态势和社会各界的赞誉,学院院长吴建新,这位2012年全国第三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杰出校长奖、广东省首届职业院校杰出校长奖获得者谦虚地说:“职业教育是一份充满诱惑和机遇的职业,我愿意和我的团队不断探索职业教育模式,为业内种好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这片优质的实验田来。”院党委书记尹绪忠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报告中讲道:“用十八大的强音指导学院实践,立足本职工作,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领会和把握,把党的指导思想转化为推动学院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实际能力和自觉行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
(姚晓波 陈秋媚)
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