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武汉科技大学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把课堂搬到老区红安——

震撼思想课 延续三十年

本报记者 宋广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10日   06 版)

    从红安学习回来,王永强两天都没说话——震撼、反思,这种教育前所未有。

    王永强是武汉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武科大”)计算机学院2008届毕业生。得益于红安之行给他带来的洗礼,毕业后他成功进入一家世界500强企业。

    “初进公司时人事主管对我说,之所以录取我,最重要的是在我身上看不到很多大学生的那种浮躁。”王永强说,去红安接受教育之前,他曾“嚣张”地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而正是红安之旅使他蜕变,“洗去了我的浮躁”。

    湖北黄冈红安县是革命战争年代鄂豫皖苏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这里走出了223位将军。自1983年以来,武科大以红安为基地,不间断地开展全校革命传统教育。30年来,武科大接受红安精神教育的学生超过10万人,王永强即是其一。

    “红安已成为学校的一块精神高地。丰厚的革命传统教育,已在学校师生心中树起了红安精神的丰碑。”该校党委书记刘华才说, 斗转星移,人们的价值观在变,武科大仍执著地认定,红安“坚毅、不屈、奉献”的精神仍是当下青年学生所需。

    红安精神震撼学生

    年近八旬的红安县退休老干部胡耿作了无数场关于红安革命传统的报告,对武科大学生,他讲得最多。“社会在变化,学生观念在变,可信念教育没有变。”胡耿说。

    自1983年以来,每年5月,学校都会组织师生前往红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师生参观革命烈士陵园,瞻仰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历史纪念馆、李先念纪念馆、董必武纪念馆等。今年国庆期间,武科大再次组织100余名MBA(工商管理硕士)学生到红安上“红色课”。

    据胡耿介绍,革命战争年代,红安共有14万英雄儿女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宝贵生命。这个数字,学生王龙生一直清楚地记得。当走到红安革命烈士纪念墙时,他停下脚步,一个个认真地去看那些名字。“我看到同姓同辈分的一代人,也看到同姓不同辈分的三代人。”王龙生说,那一刻,他觉得自己好渺小。

    “小小黄安(即红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这首当地民谣,真实体现了红安人民“坚毅、不屈、奉献”的精神。

    红安之行,学生刘明的观念发生很大变化。现在,他更加坚定理想信仰,“那么多革命先辈为什么抛头颅洒热血?还不是因为当时政府太腐败、社会太黑暗?他们的奉献与牺牲,意味着责任和担当。”

    红色文化与“钢铁品质”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大潮涌动,各种社会思潮风起云涌,大学生的思想空前活跃,当然也伴随着一些迷茫和无助。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引领青年思想,成为摆在武科大党委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据武科大有关负责人介绍,以“朴诚勇毅、不胜不休”为核心的红安精神与武科大以“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为内涵“钢铁品质”不谋而合,学校决定把红安开拓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1983年,当时的校团委书记杨杰带着董宏伟、魏发祥、李杏3名青年教师首次到红安参观学习。

    1984年,学校和红安县宣传部商定,把红安作为学校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当年五四青年节,学校首批大学生和青年教师近百人前往红安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开始大规模去红安学习的历程。

    首批赴红安的青年教师董宏伟说:“当年我去红安,见到了红军团长方和明,这位延安时期的老团长平静地在家务农,交谈中他坚定的政治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使我从心底佩服!”

    继武科大之后,武汉部分高校相继在红安建立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这也带动了红安的发展,使这块红色土地的面貌大为改观。2002年,“武汉科技大学红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正式在红安挂牌。

    30年来,红安在发展,学校也从当年的武汉钢铁学院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但武科大这种立足红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理念历久弥新。

    近几年,学工处副处长刘运显每年带领大批师生奔赴红安。在他看来,红安精神已是学校办学育人的精神动力。而他自己,也在1994年在该校读大二时,在红安接受过洗礼。

    据武科大相关统计,30年来,像刘运显这样直接或间接接受红安精神教育的学生,已超过十万人。

    实践红安精神已成学校传统

    武科大学生实践红安精神,早已成为学校的传统。

    1986年盛夏,5名毕业生骑自行车历时44天,行程4000多公里,到新疆八一钢厂报到;1991年,一批师生利用暑假,徒步到湖北通山开展社会调查,切身感受中国基层;1996年,又一批师生报名参加徒步农村调查…… 

    当年5月,他们都在红安接受过革命传统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各种物质利益的诱惑,许多学生心浮气躁,思想不稳定。武科大党委坚定认为,越是这种情况,越要坚持在学生中传播红安精神。

    然而,校方也清醒意识到,红安精神教育不能仅是一次参观,更不能走过场、搞形式。“必须通过深度的教育,让红安精神在广大师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武科大党委书记刘华才说。

    目前,武科大的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已有注册志愿者1万多人,每逢节假日,他们就走出校门参加各种志愿活动。该校团委书记吕勇说,学校把红安精神纳入社团建设工作体系,把社团建设成学习、传播、践行红安精神的载体。全校共有97个社团,成员近两万人,他们都是红安精神的受益者和传播者。

    暑期社会实践,是武汉科技大学师生践行红安精神的重要平台。今年,学校共有59支团队被确定为校、院级重点团队,另有8000名学生自主联系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足迹遍及湖北、河南、湖南、海南等地。

    如今,尽管已毕业4年,王永强仍然珍视当年红安之行带给他的财富,他称之为“一次灵魂的洗礼”,特别是红安人那种勇于牺牲、无私奉献、前赴后继的英勇事迹和顽强精神,影响了他的人生。

    “在红安所见的一切,至今仍时刻提醒着我要脚踏实地,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王永强说。

本报记者 宋广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12月10日 06 版

为了民族复兴的梦想
河南举办“党的十八大精神走进青年”面对面活动
哀悼南京大屠杀同胞遇难75周年
国内首个“民办本科院校科研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
桐乡:年轻干部下乡“补课”
“筑巢引凤”破解人才难留问题
震撼思想课 延续三十年
用生命托起中国航母舰载机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