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2年12月1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有此一说

消失的不仅是古村落

黄若菲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2年12月14日   11 版)

    近日,央视连续播出了关于传统村落保护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许多古村落前景堪忧。交通不便的村落,经济相对落后,根本无力修缮那些历经风霜的老宅,只能任其倒塌;而交通便利的村落,却早被人圈起来当做旅游开发的摇钱树,遭受着超负荷接待游客带来的各种破坏,大量的古村落正在消失。其实,消失的不仅仅是古村落,大多数人看到的只是古建筑的倒塌,却没有看到“耕读传家”的这种传统生活方式也在迅速消失中。

    “耕读传家”是中国几千年来在乡土文化影响下的生活方式,耕田可以事稼穑,丰五谷,养家糊口,以立性命。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养性,以立高德,所以,“耕读传家”是既学谋生,又学做人。可是现在,只读不耕的情形比比皆是,读书不是为了学习做人的道理,而是为了离开农村,即便书读不好,宁可外出打工,也不在家种地,这是当前农村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谈起保护古村落,各地采用的普遍方法,就是修缮之后进行旅游开发,只是,当宁静的村子变成摩肩接踵、车水马龙的闹市,当村民们个个开起了客栈、饭店、特产超市,当孩子们围在游客身边兜售旅游纪念品,你觉得这到底是一种保护还是一种破坏呢?难道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农耕文化真的没有生存的土壤了吗?

    想起在江西婺源,有这么一个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的小村落,村里唯一保存完好的一栋建于清末的老宅子,去年被3个年轻人租下来。原本村里人以为他们打算修好来收门票的,没曾想,修好之后的宅子,反而大门敞开,经常有人拖着行李箱进进出出。我问他们,打算把这个宅子做成什么样子?他们说,希望做成实现“笔墨纸砚、琴棋书画、耕樵渔读”的中国式度假梦想的试验田。我又问,是否希望这样的开发给这个村子带来什么改变?他们的回答是,最希望村民们在不改变各自生活状态的前提下,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而事实确实也是如此。

    小江是村里的种菜能手,老宅经营者时常组织客人去他的菜地帮他干些农活儿,还聘请他作为“技术指导”,客人每回离开前,总忘不了去他的菜园子摘些新鲜蔬菜,买走作为佳肴食材。不仅如此,根据季节变化,小江还会带领客人去野外采摘,猕猴桃、鸡心栗、野杨梅、野柿子,还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当地野果,对周边地形极为熟悉的他,总能让客人们满载而归。这一年的各种收入,让小江在原本简陋的茅棚后面,开始搭起了新的木屋。

    汪大姐的子女在外打工,自己养了二十几只土鸡,也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已,村里老宅被开发后,经常有游客找到她家来买土鸡和土鸡蛋,有时候不够卖,还要从住在其他村落的兄弟姐妹家里搜罗一些来才行。老宅经营者还经常请汪大姐来帮忙,刚开始她很犹豫,担心自己做不来,可是后来她发现,她需要做的和自己平常在家里做的事情差不多,打麻糍、做子糕、包粽子、做清明果,唯一不同的就是要带着客人们一起做。汪大姐还盘算着让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学习制茶技术,将来把家里荒废已久的茶园重新恢复起来。

    “猪老板”是村里的能人,会开拖拉机,所以不少村民家里的田,都委托给他来种,同时,他还经营着养猪场和鱼塘。当年的新米,老宅会提前向他订下,当然,还有中秋的塘鱼和过年的年猪。

    一直致力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冯骥才老师曾经说过——“我特别反对开发这个词,这是一个非常粗暴的说法。保护与利用才是符合文化规律的做法。开发就需要赚钱,就被纳入了经济规律,加大开发力度,也就预示着加大了破坏力度。”确实,简单的开发,例如将一个地方圈起来就收费,一切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罔顾容量进行超负荷接待,对于古村落来说,确实就是一种破坏。但是,如果是进行以传统文化体验为载体的开发,则不仅不会破坏原有的乡土文化,反而对其有促进作用。开发与保护利用并不是对立面,我们应该欢迎更多真正有志于保护古民居和古村落的民间资本参与其中,建立与当地村民共享的盈利模式,他们赚钱了,才能验证代表着往昔农耕文明的古村落,仍然大有所为。

黄若菲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2年12月14日 11 版

发改委将严查旅游业乱收费
边上学边当导游
以安全为第一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山峰去攀登
消失的不仅是古村落
提升幸福指数旅游业再迎战略机遇期
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将开幕
众信旅游携手东航推出“限量版”澳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