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1月08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旁白

“数字迷信”里的浪漫与现实

汤嘉琛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1月08日   09 版)

    中国的历史沿革和教育灌输,让很多人从小就被挑断了宗教信仰的“手筋脚筋”,也让这个国家变成了一片信仰普遍缺失的土地。相较于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我们可以称为信仰的东西,似乎更“务实”和“利己”一些。迷信数字暗示的吉凶,将自己的喜怒哀乐附加在数字上,就可以视为中国人最真实的生活信仰。

    西方国家也有一些与数字相关的禁忌,但中国人对数字的附会穿凿,更丰富也更接近迷信的程度。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每个数字都被赋予了或吉或凶的属性——这有一点类似于黄历,不同数字的组合也惯于通过谐音或会意来诠释。很多人宁愿花高价购买多含6和8的手机号、车牌号,尽量避免与“死”谐音的数字4,就是最佳例证;将“518”诠释为“我要发”,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迷信。

    将重大事项安排在谐音讨彩的日子,更是常见的数字迷信。2013年1月4日,因为“201314”谐音是“爱你一生一世”,成了许多中国年轻人扎堆登记结婚的首选日子。媒体报道称,当天全国各地普遍出现“春运式结婚”热潮,很多城市都创造了单日婚姻登记新纪录,甚至有不少人提前到民政局通宵排队。

    两个人的爱情和婚姻,会因为一个“201314”而更加牢固吗?答案不言而喻。事实上,婚姻需要冲动更需要慎重,尤其那些原本还未考虑成熟的年轻人,急匆匆地赶在所谓的“万年真爱日”结婚,保不齐几年后又会制造一波“离婚潮”;同时,非理性的扎堆登记结婚潮,无疑会导致社会管理成本的浪费。这种“死理性派”风格的分析,虽不够罗曼蒂克,却并非没有道理。

    不过,从“201314”也可以看出,中国年轻一代对数字的偏好与禁忌,已经与传统的数字迷信有了区别。“老黄历”在这一代人心中的权威已非常单薄。如今年轻人的数字迷信,不再以吉凶判断为主,转而更多地关照个人情感,也更多地带有了些许娱乐和搞怪的色彩。他们对特殊日期的解读,要么“爱”字当头,要么“情”字领衔。比如,谐音“我爱你”的5月20日就被称为“网络情人节”,而11月11日则被形象地称为“光棍节”。

    这种基于数字迷信的“人造节日”,让很多原本普通的日子变得生动了起来。出现这种新趋势的原因,说得好听一点是在网络文化中成长的年轻一代普遍更有创意,说得直白一点则是因为大家太“寂寞”、压力太大。更残酷一点的现实是,新式“数字迷信”成为一种风尚,很大程度上是商家忽悠和媒体炒作的结果。

    原本很普通的1月4日为何受到年轻人热捧?日期谐音蕴含的美好意愿只是一个方面,更关键的另一方面在于,商家和媒体凭空炒热了“万年真爱日”这一概念,像病毒广告一样强化和重塑了人们对这个日期的认知;而爱情历来都是商业促销的主打牌,好几部电影将档期安排在这一天,众多商场很早之前就开始做促销宣传,也很容易制造一种狂热氛围。

    在如今这个消费社会,数字迷信完全可以作为促销噱头,忽悠也早已被当成一种生产力。相信很多人对2012年的“双十一促销大战”记忆犹新,这个受年轻人热捧的“人造节日”,最终创下了支付宝单日交易额191亿元的电商新纪录。很明显,“光棍节”和情人节、圣诞节一样,已经成为商家吸金的噱头。而足以证明这种“新式数字迷信”荒唐之处的例子是,一些电子商务网站在随后的2012年12月12日,打着“要爱要爱要爱日”的名义,再度掀起了新一轮促销战。

    无论是过去那种传统的数字迷信,还是年轻人的“新式数字迷信”,其中的数字都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它阻止不了任何事情的发生,也不会带来任何好运或不幸。摸透商家和媒体炒作数字的手法后,应该会有更多人能认清数字迷信的现实,不再轻易被忽悠、被裹挟,而只是将数字的偶然组合当作一种娱乐和消遣。

汤嘉琛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1月08日 09 版

2012:声光电上演意外,影视人还在囧途
“数字迷信”里的浪漫与现实
影像留住中国瞬间
年度人物,就在身边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