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12年煤炭产量突破1.8亿吨,全年全省发生煤矿事故58起,死亡117人。这是中国青年报记者在日前举行的贵州省2012年煤矿安全生产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得到的一组数字。
发布会上,面对这组数字,贵州省分管安全生产工作的副省长孙国强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均同比下降60%左右,虽然是在进步,但绝对数字依然让人揪心。
孙国强的揪心不无道理。
从各省间的横向对比来看,2000年到2011年,贵州省已经连续12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全国排名第一,2012年贵州省的这一排名降到了第三位,但排名前5位的四川省、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和重庆市全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都超过了100人。
从贵州省自身的纵向对比看,过去10年里,每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都以100人以上的速度减少,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降为0.63,提前3年完成了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降到1以下的目标,但发生的绝大多数煤矿安全事故属于责任事故。
“责任事故就意味着本不该发生!”孙国强眉头紧锁,严肃地说,“有的国有大型煤企把自己当成了四处收矿的融资公司,忘了安全生产当头。”
事实上,直到2012年11月24日,贵州省安监局都对全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不超过100人充满信心。
为了尽可能减少事故,他们用10年时间把全省的1万处煤矿减少到1700处,年产9万吨以下的矿井全部淘汰,仅2012全年就组织了6173个检查组、10万余人次的检查队伍下矿检查。
用贵州省安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尚宽的话说,这些高压强硬的手段就像“拧螺丝帽”一样,把安全生产“一圈一圈地拧紧”。
但当重大安全事故在2012年11月24日来临时,孙国强赶到现场才发现,出事的煤矿由贵州盘江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单位出资组成,作为贵州省属国有大型企业,盘江集团竟然没有一支合格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队伍,而该集团旗下还有众多已经投产或正在收购的煤矿。
事故的调查结果不出所料,出事的年产100万吨矿井没有按设计要求采取安全保护措施,瓦斯传感器到达检测峰值时,调度员和通风管理人员没有在第一时间采取停电、撤人措施,贻误了宝贵救援时机,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不健全,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
“这就是一个人为的责任事故,本不该发生,23个人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今天矿主有力的安全生产监管,代价太大。”孙国强说。
他回忆,自己在矿难处理现场严厉斥责盘江集团负责人:“大型煤企别把自己当成四处收煤矿的融资公司,你们是安全生产当头的国有企业!”而在几个月前省政府的一次专门会议中,曾经提出重视盘江集团扩张的风险问题,这项风险警示还被要求写入会议纪要。
他同时表示,要改变对矿难救援结果的思考方式。
2012年7月29日,贵州省普安县安利来煤矿因煤矿冒顶事故被困的58名人员全部获救,有人建议可以利用矿难救援的圆满结果“好好说一下”,但孙国强提醒,这同样是国内的大型企业经营的煤矿,首先要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企业把事故瞒报了1天半,为什么企业自行组织不专业的队伍救援,是哪些环节的问题让事故发生,“其他没什么可吹的。”
发布会透露,2013年,贵州省将力争全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降至三位数以下,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降到0.3。对于贵州煤层赋存条件复杂、瓦斯含量高的特点来说,这更像是一场“大考”。
李尚宽认为,过去的进步难掩未来严峻的形势,事故总量较大、重大事故得不到有效控制还是关键问题,需要做的还是不断向煤矿企业强调安全生产,继续“一圈一圈让螺丝帽拧得更紧”。
“每天都像坐在火药桶上,到目前为止没有下来。”孙国强说。
本报记者 白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