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7日是法国男孩马修到达中国的第一天,那时,他还只会讲法语,笑起来有些腼腆。“心里有一点点忐忑,因为我不像丽莎一样中文那么好,也不像牡丹那样英语说得很流利,不知道在中国会不会语言不通,跟学生交流不好。”
和马修一起来到中国的其他6名志愿者,分别来自法国、爱莎尼亚和捷克,来中国做志愿服务,参与到欧盟志愿服务组织的活动中,还是头一次。欧盟青年海外志愿服务行动(European Voluntary Service ,以下简称EVS)是欧盟青年总体行动规划中的一个独立项目,自1989年启动至今已运作多年。作为2011中欧青年交流年项目的活动之一,欧盟志愿服务组织(EVS)于2011年同中国建立合作关系,双方每年互派志愿者从事为期2~12个月的志愿服务活动。2012年10月,团湖北省委、团河南省委共同接待了来自法国、爱沙尼亚、捷克的7名志愿者。
“站在讲台上,两腿哆嗦,也不知道应该说什么,我就用中文讲了‘你好’。”50天过去了,来自捷克的志愿者马丁依然记得自己第一次讲课时的样子。“黄河科技大学的同学们都很友善,他们坐在下面看着我,跟我说没事的,随便怎么说都好。”在马丁的课上,他们聊音乐、电影、美食,手舞足蹈地形容自己的梦想,在马丁心中,这些他的同龄人们,和他想象中有那么一点不同。“原本以为他们都会很害羞,不敢讲英文,没想到大家都很放得开。”
在课堂上,这个来自捷克的小伙子时常感叹同学们发散的思维,而在课下,他们一起打篮球。“我的学生还教我太极拳、中国功夫。”马丁在捷克攻读硕士研究生,与好友闲聊的时候告诉好友希望生活里有一些变化,好友推荐他去中国,“一个神奇的地方”。对于亚洲,马丁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中国只是他听说过的一个古老的地方。
“关爱农民工子女”也是他们此次志愿服务中最重要的一课。黄河科技大学校团委此前就动员学生组织志愿服务团,前往农民工子女较集中的小学开展志愿服务。“刚开始也很犹豫,不知道要不要让这些来自各个国家的志愿者了解我们中国的社会现实。”黄河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张光辉说,“后来,经过学校党组研究决定,既然国际志愿者来到了中国,不仅要了解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游历秀美的风光,更要深入中国的现实社会。”马丁的课余生活,很大一部分是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在支教中度过。
“我知道那些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在城市里打工,我想多帮帮他们。”与孩子们在一起,语言不通却可以交流,马丁带着孩子们参观天文馆,手舞足蹈地演示行星的运转,解释公转和自转。
“见到那些小朋友,好兴奋,好激动。”和马丁一样,参与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的记忆是丽莎在中国最难忘的。“我一进到教室,孩子们就很开心,摸摸我的金黄色的头发,问我这是不是假的。”丽莎说。
同样来自法国的牡丹因为钟爱河南开封的牡丹花,便给自己起了这个美丽的中文名字。这个女孩在离开河南前的最后一课上,告诉自己的学生,就这样一路行走,一路经历,老了以后可以高调炫耀的不是拥有的名车、豪宅、奢侈品,而是自己年轻的时候去过的地方、帮助过的人,还有因为自己的影响而改变的事。“你要问我生命影响生命的意义,好像在全世界答案都是相同的。”牡丹说。
关于志愿者课程的安排,黄河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张光辉没少费心。“其中有两个法国志愿者英语不太流利,就没有安排他们用英语授课,专门为他们在学校开设了法语课程,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向他们的法国小老师学习。”可让张光辉没想到的是,在这个人数不多的法语课堂上,马修和茉莉教大家法语,同学们教他们中文,很多不懂的词就用英语交流。“这样一来,3种语言都提高了。”提到自己的这个创意课堂,早已把英语还给老师的张光辉显得很兴奋。离开中国的那天,法国男孩马修已经会用英语、中文与学生进行简单的对话,而他教给同学们的法语,除了问候之外,还有那些让世界更好的美丽愿望。
“有些时候,情感可以用语言来形容,但有些时候,再好的语言也形容不了我对中国的不舍,我回去要告诉我在捷克的朋友们,这里真的是个神奇的地方。”马丁告诉本报记者。团河南省委统战部副部长高博在送别志愿者时说:“加强国际间的交流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味道分享给国际志愿者朋友,把国际志愿者的精神留在中国。”
本报记者 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