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流转的土地已占到42%。”今天,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滁州市市长张祥安说,小岗村共有耕地1.9万亩,其中流转土地就达8000多亩,“去年小岗村人均收入过了万元”。
1978年率先掀开中国农村改革序幕、实施“大包干”的小岗村,34年后在土地流转的探索中,又走在了前面。
在今天下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安徽省代表团全体会议上,人大代表们热议“土地流转”话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汪洋参与该团讨论。
全国人大代表、阜阳市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村委会主任徐淙祥就是“种粮大户”。徐淙祥所在的张槐村有人口5360人,耕地7000亩。通过流转,他目前耕种的土地就达到1000亩。
有代表介绍说,太和县有三分之一的耕地实现了流转,像徐淙祥这样规模的“种粮大户”就有十几个,甚至还有经营上万亩耕地的。
在讨论中,汪洋关注流转土地农民的权益问题。徐淙祥告诉汪洋,他每年要给流转土地者每亩1000斤小麦,折合人民币1050元左右,粮食补贴也由流转土地者领取。
在徐淙祥看来,土地流转可以实现规模化种植、科学种田, 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有大幅提高。“不过现实操作中也有困难。比如一个地块,有95%的人同意,但有一两户反对,流转就不能顺利进行。”他呼吁,应出台相应的土地管理政策。
对此,张祥安的意见是,应尽早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他表示,《农村土地承包法》中虽已有相关条规,但“太原则”,应该进一步细化,对流转行为进行规范。
“目前,在凤阳等地,县里成立了土地流转仲裁庭,乡里成立调解站,村里成立小组。”张祥安举例:在要流转的2000亩耕地中,夹着一两户的十几亩地不愿流转,或者要价太高、条件谈不拢,就可以通过调解拿出更好的地与之置换,同时找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做工作。
本报北京3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