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勘察规划院地价所所长赵松形容自己是一位“里外全新”的全国政协委员。开了几天会之后,今天她忍不住在科技界别31小组的会上说:“我很喜欢这个组,觉得气氛很好,平时有什么活动,招呼一声,我会积极参与。”
这位满腔热情的新委员还诚心诚意地向老委员们请教,接下来的5年里如何当好政协委员。
中国载人航天总设计师周建平生平第一次在政协会议上发言时,就奇怪地问别人,为什么在政协那么多提案中,以界别名义提出的那么少?他说,平时大家都很忙,希望能有制度性安排,让大家“一起做一点事情”。
他感慨,政协需要的是有分量的报告,不在于数量多少。大家应该探讨怎样把重大议题的工作做好。
他举例说,政协的大会发言说得很痛快,但是政协委员一年就开一次全体会议,发言的机会很宝贵。全国政协应该将邀请国家相关部委的负责人来听取发言作为制度安排。虽然目前有直播,但他担心官员们没有时间去看。有了制度,他们就会听到委员们的声音。
上海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吉永华上届就是委员,他说,我们的民主监督不能只是一年开一次会。我们小组会议上碰撞出很多的火花,如何在闭会之后,继续产生火花,是大家应该思考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院士姚檀栋委员说,政协应该有这样一种程序,能让一个小组几十位委员不仅是一年开一次会,而是能在这一年里经过一番调研,研究一个反映大家的集体意愿的重大问题,形成政策建议。这样的建议,政府部门欢迎。
姚檀栋坦言,由于缺乏这种程序,自己平时工作繁忙,没有多少精力考虑政协的事情,参政议政的水平也受到影响。而民主党派则不然,他们的参政水平较高,就是因为他们有这方面的制度安排。
做了多年全国政协委员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孟安明,今年带来的一份提案,就是“更好地发挥政协界别小组作用的建议”。
今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万钢所做的提案工作报告显示,十一届全国政协的5年间,提案共立案26699件,其中界别、小组提案只有190件。孟安明算了一下,全国政协委员共有34个界别,分为58个小组。平均每个界别每年以界别名义提案只有1.12件,每个小组每年还不到一个。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中国工业节能和清洁生产协会会长王小康多年前曾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任职,对两会制度认识颇深。他说,很多政协提案质量一般,政府部门穷于应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在科技31组内提议启动一项研究,专门研究提案的产生方式、运用方式、规范化和制度化问题,做一些初步的探索,以进一步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
今天,王小康对其他委员说:“我们大家要在一起共事5年,参与政协工作。当个好委员,不仅仅是发出声音,而是争取发出声音能让该听的人听到,让听到的人能够做起来。”
本报北京3月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