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3月11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新闻出版界委员热议机构改革

“现在好了,少了一个‘婆婆’”

本报记者 丁先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3月11日   T02 版)

    3月10日上午,一拿到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全国政协委员、济南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崔大庸马上就把目光集中在方案的第四部分:不再保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看到这里,崔大庸委员心里踏实了,“过去,我们一个局,对应着上面3个局。3个‘婆婆’之间,发文往往不商量,工作经常协调不过来。”这名来自基层的官员告诉记者,“现在好了,少了一个‘婆婆’,以后的工作应该会顺当很多。”

    崔大庸的这种感受,得到新闻出版界别众多政协委员的共鸣。对于这一关涉行业未来的机构变革方案,委员们将目光首先放在机构职能转变上。

    全国政协委员、82岁高龄的书法家沈鹏首先发问:“‘必也正名乎’,这两个机构合并,到底有哪些益处?”

    根据机构改革方案的表述,这一改革意在统筹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资源,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张丕民解释说,新闻出版和广电部门,在管理上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合,在对文化市场的监管整顿方面,又存在一定的空白,职能整合势在必行。实际上,在县市层面,这两个部门早已合并。

    上述两个部门之间存在的职能交叉,甚至管理冲突,对广大新闻从业者来说,可谓感同身受。比如,国务院授权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核发记者证,但从2004年起,国家广电总局开始在广电行业核发《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证》,从而形成两种记者证并存的局面,在行业内引发争议。直至2008年,“广电版”记者证才退出舞台。

    关于机构改革的核心,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这样描述:“绝对不是简单的机构数的加减法,而应在合并后发挥新的职能。”

    对此,机构改革方案主要起草者、中央编办副主任王峰向外界表示,机构增减之外,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打个形象的比喻,不仅要拆庙、建庙,更要让庙里的神仙换换脑筋,否则很多事情还是办不好。”

    这一改革方案,得到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的赞赏。“改革的方向是对的。现在,无论是新闻出版,还是广播电影电视,都已经高度市场化,所以新的机构一定要进一步向社会和市场放权,减少行政干预。”

    王旭明不曾料到的是,这一涉及广泛的改革方案,被改革的对象事先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邬书林委员、张丕民委员均向记者证实,关于改革方案,有关部门只是事先告知改革设想,并未公开就此征求部门意见。

    对此,“被改革者”张丕民委员表现得很理解。“如果与部门商量,即使不是与虎谋皮,那也肯定相当难办,毕竟谁也不想‘被改革’。所以,改革就是顶层设计。”

    全国政协委员、国新办副主任王国庆马上附议,在利益格局多元化的今天,“改革要从上到下推动,注重执行效果,防止反弹”。

    在赞同改革的同时,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商报报业集团社长黄扬略也指出:“这个新组建的机构,名字有14个字,叫起来太不方便了。”

    新机构名字太拗口,几乎是在场委员的共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记协党组书记翟惠生提出,名字这么长,是不是想把部门拥有的权力都表达清楚,谁都不愿意省略掉?

    委员们建议,职能转变,离不开权力简化合并,改革不防从简化机构名字做起,“叫起来费劲,这也是难为老百姓”。

    不管名字怎么叫,崔大庸已经品尝到这种机构改革的好处。“3年前,我们就合并了,之前涉及的几个部门的执法工作,现在也独立出去了。整合后,工作上明显好协调了,而且避免了政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本报北京3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丁先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3月11日 T02 版

大部制改革打了张好牌,但牌局还没结束
“现在好了,少了一个‘婆婆’”
最后一个“计划经济的堡垒”将走入历史
4根手指握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拳头
走出治乱怪圈
重在政府放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