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3月18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热点观察

跨越时代的正能量

青岩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3月18日   06 版)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这是雷锋19岁时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下的青春感语。近来,读总政治部组织部新编写的《永恒的丰碑——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集》,一气读来,时时处在感动之中。

    雷锋精神凝练而深刻,而雷锋的人生成长过程,是丰富而生动的。这本书的特色就在于既见雷锋之“精神”,又见雷锋之“人”,在慎重挖掘、细致整理雷锋史料的基础上,独具匠心地将雷锋日记和雷锋故事辑录在一起。

    雷锋是青年人,他的日记有着青春的印迹,他的故事有着青春的色彩,他以短暂的一生为青年人树起了一座思想道德丰碑。几十年来,时代在变迁,环境在变化,“雷锋精神没有过时”,它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的成长。读《永远的丰碑》,一个深切的感受是,且不说雷锋精神丰富深厚的内涵,仅仅雷锋这既精彩传奇、又质朴平凡的一生,就是一曲青年人不断挑战困境、超越自我、励志成长的壮丽诗歌。及至今天,雷锋短暂而辉煌的人生,对当代青年的成长进步仍然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雷锋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雷锋的理想主线正如他日记中写下的“我觉得要使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一滴水只有投入大海才不会干涸”,雷锋胸中始终激荡着强烈的爱国心、报国志,自觉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每次从业选择都是为了把青春奉献给“祖国最壮丽的事业”。当代青年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首先就是要学习雷锋积极的人生追求和崇高的理想信仰,把个人的奋斗奉献与实现“中国梦”的愿景结合起来,在服务社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

    雷锋有着勤奋的学习精神。“不学无术的时候,对任何人,都无所帮助,也不会带来利益”,雷锋一边在日记中反复告诫自己,一边发扬“挤”和“钻”的钉子精神,勤奋读书。在雷锋的日记中,许多片段是他读书和阅报的摘录,或是他的读书体会感想;在雷锋的故事中,许多画面都是他勤勉好学、刻苦钻研的场景。正是这些精神交流,使他的思想得以升华,人生的宽度、高度和深度得以拓展。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当代青年身处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任务不是更轻了,而是更重了,更迫切了,更加需要以雷锋为楷模,学习他以书为伴,在日积月累中达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雷锋有着强烈的进取意志。雷锋的人生道路远谈不上一帆风顺。幼年家境凄冷,连失亲人,7岁成了孤儿,但穷困、苦难和挫折,始终没有消磨掉他的主动精神和进取意志。曾渴望走进中学课堂,在未能如愿时不消沉、不怨艾,坚信求学无门、脚下有路。身体条件没有优势,还缺少一张家乡政审表,硬是凭着忠诚、执着,打动了送兵领导、接兵干部,虽一波三折,但最终如愿穿上军装。智者的机遇是把握到的而不是等待到的。靠着理想、坚韧和勤奋,雷锋主宰了自己的命运。人生路上,雷锋在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中把握机遇、赢得机遇,始终保持着持久不衰的创造热情,洋溢着奋进向上的乐观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成绩,从而不断拓宽自己的人生平台。今天的青年,少了苦难和磨练,多了时代给予的机遇和幸运,更应用心血和汗水把人生的路越拓越宽。

    雷锋有着深刻的自我省察。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意义。阅读雷锋的日记,时刻感受到一颗年轻而敏感的心灵,对自己内心的省察。雷锋善于发现身边人的优点和长处,懂得感恩。正是把帮助别人当作一种感恩,看到别人快乐,雷锋就会油然生起幸福感。更为可贵的是,雷锋严于剖析自己,不拒绝批评,不放弃使自己纠正错误、提升境界的机会,常常反躬自省,把生命当作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雷锋有着鲜明的青春特质。懂得生活的人,往往会把人生的每一段时光都雕刻得精致而有韵味。雷锋和其他青年一样热爱生活,有着和平常人一样的爱好和兴趣。他喜爱文艺,多才多艺,写诗词、说快板儿、吹口琴,样样能干,是个难得的文娱骨干。他曾怀揣着“作家梦”,痴迷诗歌,笔耕不辍。雷锋还有着和平常人一样的情感世界,当代青年身处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学习和传扬雷锋精神,更要学习雷锋身上的青春特质,热爱生活,培养至真至善的情感,编织绚丽的青春。

    实现“中国梦”,既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需要高度繁荣的精神文明。向雷锋学习,传递人生的正能量,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这是当代青年应有的理想和追求。

青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3月18日 06 版

什么才是“共同富裕”
人大应把税收权喊回家
中非新型战略关系不寻常
跨越时代的正能量
城市需要“诗意的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