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民工禁止入内,违者罚款二百!”3月26日,网曝位于武汉汉口三金潭小区的一座厕所围墙上有人用刷子写下这样一条红色标语。写标语的人说:“外来农民工常来这里上厕所,把厕所卫生弄得很脏!”一位评论者认为,这样的标语让农民工在城市里感到了歧视。
然而,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联合工众网发布的“中国农民工‘生存感受’2013年度报告”显示,60.4%的受访农民工自认为被城市接纳。报告同时显示,有57.9%的受访农民工自我认定社会地位为底层,其中底层认同的农民工有孤独、寂寞、无聊等情绪者超过50%。报告数据公布后,引起很大争议。
“农民工感觉被城市接纳是主观感受”
“我的父母1990年就出来打工了,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什么都没有。对于我的将来,更是都不敢想会是什么样子,我只希望自己还会在城市里面。在城市里,感觉可能会更自由点,在农村家里,来自人际的压力比较大,都攀比着挣钱回去盖房子什么的,如果你什么都没挣到就回去,回家会觉得不好意思,很丢人。但是,对城市的感觉是特别迷茫的,未来希望可以靠自己,靠工友间的相互帮助。而医疗、养老保险、工伤保险,还有其他一些和我们有关的福利,总感觉实际操作上距离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对我们来说,总算是看到阳光了。”一位随父母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说。
还有一位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在网上这样留言:“大部分工友都和我一样,在思想上的问题很大,虽然每天很忙碌,在工厂里工作很辛苦,可是,为什么会这么忙碌,这么辛苦呢?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一起追寻着城市梦,希望成为城市的主人,但是,怎么选择在城里生活、扎根,非常迷茫!对于工作,希望最起码的是稳定、开心!”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农民工是城市的建设者,但一幅幅画面还是刺痛人们的心:农民工在城市乘坐公交车时,因衣着不整洁而被侮辱谩骂;地铁乘客因农民工身上有异味而对其大声指责;农民工为老太太让座而被嫌弃弄脏了椅子,还有农民工在地铁里因担心自己的衣服弄脏座椅蹲在地上不敢坐下……
60.4%的受访农民工自认为被城市接纳的调查结果从何而来,是否可信?
调查组织者、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教授胡平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称,此次调查所采用的方法是从700多万名工众网注册用户中,选择全国20多个主要用工城市,根据注册用户工作所在地,在每个省的不同人群中随机抽取100多人作为样本,由工众网工众调研中心采取电话调查方式进行访问。调查共收集到2011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1434人,占71.3%;女性577人,占28.7%。年龄分布情况大体是:16~24岁占42.3%,25~44岁占42.1%,没有回答年龄的占8.2%,其余为45岁以上人群。其中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在16~25岁)的受教育程度为:高中52.8%,初中29.4%,大专13.3%,本科3.0%,小学1.5%。
胡平特别解释道:“我们在调查中所涉及的‘被接纳’是指农民工在城市生活时,有没有遇到被歧视、被排挤,在社会活动中会不会被排除在外。这是一个农民工个人主观性的感受。”在题目设置中一共设有“完全被接纳、基本被接纳、基本不被接纳、我是在边缘”4个选项。“完全接纳和基本接纳加起来是60.4%”,胡平说,“其中认为自己完全被接纳的人占23.6%,基本被接纳的人占36.8%,比较少被接纳的人数占18.4%,彻底没有被接纳的人占21.2%。”
在很多人印象中,农民工是指那些外出进城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指离乡离地外出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人口。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两亿人。
面对社会各界对该调查数据的质疑,胡平教授认为,这与接受调查的受访对象有关。工众网是国内最大的蓝灰领在线职业介绍服务平台,免费为工众提供职业介绍服务,为企业提供工众人才。在该网站注册的用户一般拥有初、高中文化水平,能够通过互联网寻找工作,属于农民工中素质较好、具有先进意识和一定职业技能的人群。“对于这一部分农民工而言,我们的这项调查研究是有扩展性的,但是这部分人在农民工中占多大比例,那我就不清楚了。”胡平说。
“农民工收入高不一定幸福”
除了“被接纳感”以外,报告中还有一项结果是关于20个主要用工城市幸福感的排名。调查显示,农民工幸福感高低与城市经济发达程度并无直接关联,相反,北京、广州、深圳、温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排名靠后。
“其中的原因很复杂,究竟是因为大城市管理者忽视了农民工的幸福,还是因为在经济越发达的地方生活反差越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胡平说。
对于调查结果,江苏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曹炳泰表示,与公务员、教师、农民、城市白领相比,农民工的幸福感一直不低,这恰恰反映了这一群体的纯朴心态。目前农民工仍以一代和二代中的年轻人为主,还处于谋生和改善生活阶段。随着二代农民工逐步在城市里成家立业,他们将面临诸如居住、子女教育、老人赡养等严峻的现实问题,可能幸福感会逐步降低。作为政府,首要任务是在制定政策及城市规划时,将城市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市民范畴,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努力实现农民工在城市的安居梦、市民梦和创业梦。
该报告还显示,接近60%的农民工,认为自己处于社会底层,这成为拉低他们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原因,负面情绪如孤独、寂寞、无聊等情绪感受的体验出现频率较高,这部分人群认为被城市接纳的程度比较低。
“这些结论可能会让我们吃惊,对于以打工挣钱为主要目的的人群来说,收入对他们的幸福感影响不是明显的因素。”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王俊秀表示,目前的社会地位,或者说参与社会的机会,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明显。
“所谓新型城市化和传统城市化最大的差异,就是要让农民进入城镇以后,由社会底层流向中间阶层,把边缘者转化为中坚者力量,城市化的使命是为所有阶层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叶裕民说,“收入高不一定幸福感高,人是社会的动物,表面上看,农民工是为了解决生计问题,其实他们中很多人更看重情感、社交的需求。”据记者了解,工众网近年无偿为打工者搭建“打工朋友圈”,并致力于帮他们获得其他工友的帮助,提升其社会融入感和参与感,“效果很明显”。
关注农民工的生存感受、阶层意识、社会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创造条件倡导和正向激励农民工参与社会——这是报告发布方在报告中对政府和社会各界提出的建议。“这样才能真正让农民工在城市里生活、工作得更有尊严、更体面。”胡平说。
应关注农民工的社会参与需求
通过调查结果可发现,此次发布的调查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者中占到60%,大约1亿人。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往往具有“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工作耐受力高,物质和精神享受的要求低”这样三高一低的特征,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
该项报告还显示,超过50%的农民工经常感受负面情绪,频率为“几乎天天”有负面情绪的比例为12.7%,“一周三次”有负面情绪的比例高达39.9%,超过40%的农民工感觉到生活、社会以及工作的无奈。
对于这一调查结果,胡平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熟人社会,而在城市农民工的活动圈是空白的,所以他们在城市很难形成自己的情感支持网络。”她说,中国农民工在城市生存不难,他们很容易找到一份维持生活的工作。“我觉得他们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如何发展。我访谈过100多个农民工,至少60%的人的想法都是要开一个店,但是开店难度很大,他们不知道怎么开,前期的资金如何来弄,开什么样的店、怎样开店、如何赚钱等。”
胡平建议,政府应该关注农民工的生存感受,既要满足民众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也要重视群体接纳、认同、尊重等社会性需求,同时关注农民工的社会参与需求。
三农问题专家陈里认为,该报告简单地用一个数字、一个心理调查来反映农民工被城市接纳的程度,其准确度与客观度都不够权威。“农民工群体庞大,其受教育程度、从事职业不同,对于城市接纳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这只是一个单向的调查,对于城市人口如何看待农民工则未涉及。”
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他们的吃住行都会与城市人发生碰撞,加上自身的因素,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城市发展的压力,市民把城市交通拥堵、卫生环境差归咎于农民工,使农民工产生孤独、自卑等心理。陈里认为,农民工自身的生存压力、城市人口对农民工的接纳程度、城市人口密度等都会影响农民工被城市接纳的心理。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让更多的市民接纳农民工,一方面需要政府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使农民工真正得到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需要农民工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一技之长,掌握城市生存规则,做好进入城市的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