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4月07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汪嘉伟希望改变排球运动现状,杨希认为当今社会需要奉献精神——

陈招娣病逝唤起社会对女排精神的追忆

本报记者 慈鑫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4月07日   04 版)

    4月5日,不少球迷专程赶去悼念陈招娣。

    4月5日上午10点,原中国女排队员陈招娣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无数球迷赶来为陈招娣送行,他们在殡仪馆外排成了长队。这些球迷多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对陈招娣的悼念更是对曾经振奋了一代人的女排精神的追忆。

    陈招娣因癌症在4月1日去世,年仅58岁。

    陈招娣的遗体安放在东礼堂正中,很难想像,昔日有着“拼命三郎”之称的女排名将,被病魔折磨得只剩下一个瘦小的躯体。

    离开殡仪馆的宾客几乎都红着眼圈,很多人擦拭着眼泪。

    作为当年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的主力队员,陈招娣的名字早已与中国女排紧紧联系在一起。告别仪式当天,殡仪馆的正门口摆着中国女排全体队员敬献的排球状花篮,挽带上写的是“我们以你为自豪,永远怀念你。” 

    与陈招娣同龄,且同一年进入中国排球队的汪嘉伟,对陈招娣的去世唏嘘不已,但他表示,让逝者安息,更需要中国排球能够有所改变。

    据郎平介绍,陈招娣在病重期间仍然关心中国排球。“现在的中国女排与当年老女排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汪嘉伟表示,“很多事情,还需要我们活着的人去做。”如何改变发展不太顺利的排球事业,和现在不尽如人意的排球竞技场面,汪嘉伟动情地说:“还得有一些大的动作才能有所改观,否则,对不起她们这些当年为国家拼搏的五连冠老女排,对不住一辈子都在为排球事业奋斗的人。”

    无数球迷对当年中国女排的拼搏故事记忆犹新,当陈招娣的昔日队友郎平、杨希、张蓉芳、陈亚琼和孙晋芳等哀伤地离开殡仪馆时,已经很少有年轻人能认出这些高大的老女排队员,但对于那些上了年纪的球迷来说,他们认识她们中的每一个人。

    “为什么老女排能够影响那么多人,仅仅是因为金牌吗?是因为女排精神。”当杨希对媒体记者和一群老球迷说这句话时,她已经泣不成声。杨希表示,这么多人怀念陈招娣,是因为他们被女排精神深深感动过。

    女排精神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时代标签,但距离当下却显得十分遥远。在陈招娣去世的时候,人们才重新想起女排精神,追忆女排精神。在杨希看来,女排精神不该被封存在上世纪80年代,不应当只影响到老一代人,“无私的奉献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样的精神。”

    本报北京4月6日电

分享到:
中国游泳强势开启新时代
陈招娣病逝唤起社会对女排精神的追忆
那些不死的梦想
魏伟渴望挑起中国女篮的大梁
中超进入“细节定成败”的时代
中央国家机关春季桥牌团体赛举行
中国摩托艇联赛4月底柳州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