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4月07日 星期日
中青在线

那些不死的梦想

曹竞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4月07日   04 版)

    有人说女排精神已死,也有人说,女排精神已不适用于如今活在当下的80后、90后。随着女排成绩的持续下滑,此类讨论从无到有,又从强到弱,直至论无可论。

    就在人们已经开始适应女排的平庸,习惯女排精神已成追忆的现实时,老女排代表人物陈招娣的突然离世,似乎又唤起了大众对女排精神的集体追思。而陈招娣之所以能够成为女排精神的代言人之一,除了她和她的队友所缔造的那个辉煌年代,还有关于她的传奇故事——左臂桡骨断裂依然带伤含泪打完全场,训练场上永远如拼命三郎一般玩儿命。

    老女排之所以能够在那个年代击败美国、日本和古巴,称雄世界排坛,靠的就是拼搏精神、爱国主义以及集体主义。这些一直以来也几乎是女排精神的最佳注脚。“五连冠”功勋教练之一的邓若曾所说的“要想取得超人的成绩,就一定要有超人的付出”,这或许便是对女排精神最直白的诠释。

    三从一大,顽强拼搏,郎平势大力沉的“铁榔头”,周晓兰构筑的网上长城,曹慧英身体内的铁板,还有陈招娣忍着巨痛战胜日本队后被队友背去医院的故事……老女排的点点滴滴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几乎家喻户晓。有女排赛事的直播时,绝对是万人空巷,而几乎所有电视机里传出的都是央视名嘴宋世雄清亮且快节奏的解说。那个声音和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一样,是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也记录着一代人简单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

    如今,电视解说的声音不再是清一水的清亮,金牌不再意味着体育的全部,公众也不再渴望通过金牌数量的多寡来振奋民族精神。竞技体育更像是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舞台,每一个有天赋、肯努力的运动员,都可以在这个舞台上去追逐自己的梦想。他们可能不再像前辈那样只知道埋头苦练,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可能更注重个人感受,更愿意张扬个性;他们可能会为了个人利益和教练闹翻,也可能更在意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而越来越多的公众也开始把竞技体育只当作竞技,他们的偶像或者欣赏的运动员不再只局限于中国选手,他们更乐意去欣赏竞技瞬间的美妙和过程的跌宕起伏。

    是的,时代变了,观念变了,再拿老女排的标准来要求现在的女排,希望如今的新新人类去教条式地传承女排精神,多少显得有些一厢情愿。但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不管新一代运动员的服装多么新潮,思维多么跳跃,个性多么强烈,有一点却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努力是拉近现实与梦想的唯一途径。当年陈招娣们的梦想是夺取世界冠军,她们用苦练去实现梦想,现在很多运动员的梦想同样是世界冠军,而他们同样没有别的捷径可走。所以,女排精神不会过时,因为有梦才有未来。

    有人说女排精神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在这个追求个性张扬的年代不会再有,但实际上,对梦想的执著在任何年代的功效都从未改变。

分享到:
中国游泳强势开启新时代
陈招娣病逝唤起社会对女排精神的追忆
那些不死的梦想
魏伟渴望挑起中国女篮的大梁
中超进入“细节定成败”的时代
中央国家机关春季桥牌团体赛举行
中国摩托艇联赛4月底柳州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