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4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76.3%受访者提醒网上“定位”会增加安全隐患

51.3%的人承认曾在网上发布个人地理位置,47.9%的人表示身边这样的人很多

本报记者 孙震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4月23日   11 版)

    漫画:ysc

    近几年,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网友通过发布照片、日志、地理位置等,可以将生活细节分享给他人,但也带来了不小的安全隐患。例如,通过用户发布的地理位置,有人就可推测出家庭地址、日常行程等信息;贴一张孩子的照片,就有可能为不法行为制造可乘之机。那么,你平时在网上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吗?你身边喜欢在网上公开自己地理位置的“定位族”多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中国雅虎和民意中国网,对2541人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47.9%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不少喜欢在网上公开自己地理位置的“定位族”。51.3%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就曾在网上发布地理位置,仅44.1%的人表示“从不”这样做。76.3%的人直言,在网上暴露地理位置等隐私信息会增加安全隐患。

    受访者中,90后占10.1%,80后占32.2%,70后占33.3%。

    仅35.2%的人不会在网上透露任何个人内容

    调查中,47.9%的受访者表示,身边有不少喜欢在网上公开自己地理位置的“定位族”,其中7.4%的人表示这样的人非常多。51.3%的受访者承认自己就曾在网上发布地理位置,其中8.3%的人表示经常这样做。

    今年32岁的魏建勇在深圳装修设计行业工作。他说,自己刚开始使用这些网络工具时,并不太注意保护自己。“我会通过微博发布工作或出去玩的内容,也会贴出自己照片,结果很快就被很多广告宣传找上了。比如,我发‘长胖了’,就有人让我买‘减肥药’;我发‘想去丽江旅游’,就有旅行社建议我关注他们的套餐。”

    “我寻思,如果一个人真想了解我,留意我发到网上的这些信息,就可能对我家庭生活、行程动向掌握得八九不离十。想到这,我就开始有警惕意识,不再轻易在网上发布个人信息。”魏建勇说。

    东莞某传媒公司员工李智伟发现,有些网站对注册者的信息要求很多,教育背景、手机号码什么的都要填。“当时没多想,后来就经常收到垃圾邮件和诈骗短信,不胜其扰。还有一些社交工具,会在发布内容时自动添加我所在的地点,如果把这些地点串起来,基本就是我的每日行程了。”

    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苏俊斌说,“调查结果中喜欢公开地理位置的受访者比例高于我的想象,说明大多数社交网络用户没能正确评估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目前‘吃过亏’的人只是少数,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那些喜欢披露个人信息但还没‘吃过亏’的人。比如,青少年群体大多喜欢尝试新的媒体工具,却缺乏安全意识,经常无意间就把重要信息公布在互联网上,埋下安全隐患。”

    受访者平时会在网上透露什么信息?调查中,34.2%的人会发布“聚会、游玩时的感受和照片”,22.0%的人会放“自拍照和个人生活照”,19.4%的人会发布“个人经历”,12.5%的人会放“身边人的生活照”,12.2%的人会透露“个人地理位置”。仅35.2%的受访者“不透露任何个人内容”。

    76.3%的人认为在网上暴露隐私信息会增加安全隐患

    调查中,76.3%的受访者认为,在网上暴露地理位置等隐私信息会增加安全隐患。

    具体来说,安全隐患包括:“暴露个人位置和状态,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64.9%),“会引来不必要的关注和骚扰”(62.8%),“容易造成经济损失”(49.2%),“随意发布亲友和小孩的照片,可能引来犯罪分子”(48.8%),“会造成人身安全威胁”(41.8%)等。

    李智伟说,现在自己的安全意识提高很多。比如,为了防止骚扰和泄密,会专门申请一个邮箱用来注册账号;从不轻易授权任何网站绑定QQ号、微博账号、淘宝账号、手机号码等,因为这些账号都包含了很多重要个人信息,一旦泄露会产生很多麻烦,甚至造成经济损失。

    亚太网络法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认为,一方面,我们要提醒大家谨慎发布信息;另一方面,诈骗、绑架等违法犯罪行为是独立的行为,不能因为个案就认为其与社交工具的使用有必然联系。

    “有人觉得网上都是‘匿名’的,可以瞒天过海,事实上不是这样。首先,现在网络安全技术很发达,只要上网就会留下‘踪迹’,只要‘顺藤摸瓜’,揪出犯罪分子是很容易的。其次,对网上犯罪的惩处与普通犯罪相比,并无大的差异,皆有法可依。因信息泄露而使个人遭到侵扰的事件之所以时有发生,并非法律管不了,而是维权成本太高。因为信息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侵权成本很低,难以追究。所以,要保证个人隐私安全,自觉自律是首要的,也是最有效的。”刘德良说。

    61.9%的人建议不要在网上过多暴露生活细节

    调查中,76.8%的受访者表示重视上网时的个人隐私保护,其中36.9%的人“非常重视”。

    为了避免“泄密”,61.9%的人建议“不要过多暴露生活细节”,56.6%的人认为要“避免发布个人信息、所在地点和照片”,55.1%的人建议“避免过多公开电话、邮箱等个人信息”,45.7%的人认为最好“只与值得信赖的人成为好友或‘互粉’”。

    魏建勇说,社会化媒体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习惯。虚拟世界也要尽快建立起更完善的秩序。

    天津市民孙婉佳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终有一日互联网将成为人们的第二居所,到那个时候,就会有更健全的防护体系和更完善的法律法规,做人们的安全保障。但现阶段,网络安全环境仍在建设中,这就需要每个人自觉具备安全意识,保护个人隐私。

    “使用社交网络时,既要尊重他人隐私,又要保护自己的隐私。因为网上传播行为都发生在计算机技术基础上的人际网络中。这种传播行为渗透力极强,往往不可控。”苏俊斌说,现在很多用户的社交媒介素养不够,对于一些新兴的社交网络服务潜在的传播效果并不清楚,根本无法正确评估其后续效果。

    他表示,在呼吁社会各界增强媒介素养的同时,也建议社交平台的提供商,增加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例如,修改移动端口默认发送地理位置信息的设定等。而对普通用户,也要增加安全提示。社交工具虽然是以实现商业利益为目的的互联网产品,但也不能把牺牲用户安全作为代价,不能因小失大。

分享到:
76.3%受访者提醒网上“定位”会增加安全隐患
65.7%受访者关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改审议
61.4%受访者介意他人在地铁或公交上吃东西
比利时没有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