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版: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    上一版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4月27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一份报纸改写三段人生

本报记者 陈璇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4月27日   04 版)

    4月26日,作家乔叶再次踏进中国青年报社的大院,她在想:如果没有中青报,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

    当然,人生没有如果。不过,乔叶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这份报纸,她在起初成长的路上,还要摸索很多年。

    作为中青报的金牌读者,乔叶同样是一位“金牌”作者。这位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女作家,如今已是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河南省文联副主席,获得过不少国内文学奖项。

    日历往前翻20年,乔叶还是普通的乡村小学教师。这个从农家走出来的姑娘,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回乡任教,走上了一条波澜不惊的人生之路。

    “因为无聊开始阅读,因为孤独开始写作”。起初,乔叶的很多文章在当地报纸上发表。一位编辑对她说:“外面还有很大的报纸,你也可以试试。”

    什么才是“很大的报纸?”乔叶在学校阅览室经常读中青报,觉得这份报纸的副刊“很不错”。也不过是“试试看”而已,乔叶试着向中青报副刊投了第一份稿。

    乔叶没想到,几天后她就收到了编辑的回信。信里说,文章写得很好,准备发表。时至今日,乔叶仍然记得那封信,“淡黄色的信纸,绿色方格”,一手流利的行书,字里行间“认真而客气”。

    这一年是1993年,乔叶刚21岁,她的人生开始被改写。随后,乔叶在中青报副刊上发了十多篇文章。小山村轰动了,邮递员闭着眼都能摸到乔叶的门口,还有小伙子跑来看报纸上的这位女作者,“还催生了一门生意,小三轮在村口等着拉人去找我。”说到这里,早已为人母的乔叶连声笑着,“太逗了”。

    自从在中青报发表文章后,作为一个写作新星,乔叶变得炙手可热,各省的青年期刊向她约稿。短短两年时间,开专栏、出书,乔叶的写作之路顺风顺水。

    “就像搭上直升电梯一样。”这次,乔叶回到海运仓2号,重温成长的起点,用她有哲理的笔触写下,“她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和改写着我的人生。”

    1994年,乔叶的笔下开始结出硕果。而这一年,也成为了另一个青年的人生拐点。

    当时,新疆消防总队的普通警官张运,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是离开部队,还是转业到地方?”

    当年12月8日,克拉玛依市发生特大火灾。两天后,中青报连续刊发了记者刘冰采写的火灾系列报道。

    在消防宣传干事张运眼里,“每篇报道都是震撼心灵的大片,是一剂剂治疗忽视消防安全的良药”。他把中青报上刊出的有关克拉玛依大火的全部报道剪集装订起来,放在书架上。如今,这些报纸已经发黄。

    张运的人生有了答案。这组报道给他带来的震撼打败了心里的犹豫不定。他觉得自己离不开消防队的宣传岗位,“虽然辛苦,但是总是保持着激情”。他在宣传岗上一干就是20年,从一个列兵成为上校警官。

    25岁的陈鹏和乔叶、张运是两代人,他们的生活原本没有交集,但是人生轨迹却拥有相同的印记——中国青年报。

    几天前,回到中青报社的陈鹏脸上还挂着疲惫,他来自刚经历一场大地震的四川。

    “说实话,我好怕死的。”这个笑起来眼睛眯成缝儿的大男孩说。这一年来,陈鹏在中青报四川站实习,从这家报纸的读者成长为作者。

    “经历这场地震之后,一下子觉得自己的人生就完整了。”陈鹏的话语间显露着超出自己年龄的成熟。那天,他翻开《冰点周刊》,再次读到徐百柯写的《青年人的选择里含着国家取向》时,人生的答案好像从文字里跳了出来,那就是“用一段军旅岁月,来体察另一种况味人生。”

    陈鹏从13岁开始读中青报。“说实话,理想主义是中青报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情。有理想的人生,会变得幸福和强大。”他从中青报上很多普通人的故事里,看到“普通人做着不普通人的事,平凡的生命也有非凡的生命力”。

    陈鹏至今还记得冰点特稿《羌道难》的结尾,读到一位老兵说“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时,自认为是“硬汉”的他,眼泪奔涌而出。

    “我忽然觉得,我是不是也可以试着成为一块钢铁。”不久后,这个想把自己炼成钢铁的小伙子,穿上了军装,成了一个大兵。

    这些金牌读者和中国青年报的人生故事,还在继续。

分享到:
我们是读着《中国青年报》长大的
绵延三十年 剪不断的情缘
王旭明:中青报让我着迷
一份报纸改写三段人生
“中国青年报是第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