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4版: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    上一版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4月27日 星期六
中青在线

王旭明:中青报让我着迷

本报记者 桂杰 陈璇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4月27日   04 版)

    4月26日,在中国青年报金牌读者授牌仪式现场,王旭明哭了。

    就在前一刻,这位昔日的个性新闻发言人代表金牌读者讲话时,还保持着他惯有的风趣幽默。但说到5年前,他卸任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中国青年报社为他组织的送别会,他竟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

    他用手摸着微微发红的鼻子,好几次想开口,但是都没有发出声来。他哽咽着,眼泪还是流了下来。会场安静了,随即又爆发出掌声。

    此时,这位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忆起已刻在脑海中那一幕:2008年7月18日,他卸任当天,应邀参加了那次专门为他准备的聚会。当赶到聚会地点的时候,他“被惊到了”,包括中国青年报社社长、副社长在内的四五十个人在等他。同时,等待他的,有一个特意订做的三层高的蛋糕,庆祝他的“重生”;还有一个夹满了中青报记者名片的名片夹,以此告诉他,“我们永远是朋友”。

    那天,王旭明参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新闻发布会”,主题是“我们对王旭明的最后提问”。伴随着这位同中青报结缘多年的新闻发言人告别新闻发言人生涯,中青报为他奉上了只发行一份的“王旭明谢幕特刊”,作为永久的纪念。

    今天,在这场对读者致以敬意的聚会上,王旭明动情地说:“如果用初恋、结婚来比喻的话,我和中国青年报就如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恋爱阶段,特别美好。”

    1998年,自从王旭明走上教育部新闻办公室的岗位,他就开始了和中青报的“恋爱”。他感叹,走过10年,不仅消融了昔日的坚冰,还携手进入了让同行羡慕甚至嫉妒不已的“蜜月期”。

    王旭明毫不掩饰地说:“我爱这份报纸。”在他眼里,中国青年报始终是主流媒体中最有朝气、最有锐气和最有灵气的报纸,令他为之着迷。“朝气不用说,从版式语言、内容风格都看得出是一份青年的报纸,锐气则表现在对很多重大敏感的社会问题敢于拨乱反正,中国青年报刊发的很多评论充满了锐气和智慧。”

    他痴迷她的锐气,“中青报的一些报道以其尖锐的批评和揭露为社会送来了一抹又一抹光亮”。

    作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犹为欣赏这份报纸的语言灵气,“以冰点周刊为代表,当我们知道编辑和记者是一群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时,更令我赞叹,是怎样的魔力让这些80后有那样圆熟的笔触和老辣和风格、不一样的观察视角。如果说保持朝气不易,表现锐气就难了,拥有灵气则难上加难,因为灵气需要天公造化而成。”

    王旭明对中青报——这位“恋人”的“偏爱”有时是不加掩饰的。中青报记者还记得,从1999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次的《教育部优秀教育新闻暨论文评选》活动中,中国青年报每次都是获奖大户。王旭明在各种场合常常忍不住称赞:“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就是好,写起报道来很用心思,角度总是与众不同。”有人感慨:“王旭明是中国青年报最佳的形象代言人!”

    这次,王旭明以组委会全票当选中国青年报第二届金牌读者,这也是老朋友对他的致敬。26日上午,当他讲完自己和中青报的这段“情缘”,潇洒走下讲台,就像当年专门为他组织的告别会上一样,中青报人给他的依旧是热情的掌声。

分享到:
我们是读着《中国青年报》长大的
绵延三十年 剪不断的情缘
王旭明:中青报让我着迷
一份报纸改写三段人生
“中国青年报是第二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