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3北京旅游山会开山门仪式在门头沟举行。开山门仪式上,门头沟首次宣布,将致力于构建中国首个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国家步道系统,《北京门头沟国家步道系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面向社会发布。
门头沟区委书记韩子荣表示,“作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山地占门头沟区总面积的98.5%,依托山地资源,做好山水文章,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是我们推动地区转型发展的重大举措。门头沟拥有绵延数百公里、具有上千年历史的京西古道群,这是我们发展旅游文化休闲产业的独特资源。建设门头沟国家步道系统,就是要通过对现存古道系统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形成京西古商旅道、长城古军道、永定河通道三大国家级步道和妙峰山古香道、百花山-灵山登山道两大区域级步道及若干地区级步道,将古村、古镇和旅游景区有机串联起来,推动门头沟山区成为全域景区化的百里画廊,为生活在北京的人们提供亲近优美自然风光、体验悠远民俗文化的新去处。”
建步道 永续利用生态资源
“自古以来太行山脉、燕山山脉都是北京重要的地域屏障,也是从黄土高原进入华北平原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通道。扮演关键位置的门头沟,是北京重要的交通、军事命脉。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它现在更是北京的绿色山脉、蓝色水脉和历史文脉。”负责规划的郭育任说。2012年4月,《门头沟国家步道系统规划》工作启动,立意根植门头沟区独特的京西古道遗产,以国际成熟的国家步道系统理念为引领,规划意在运用京西古道脉络覆盖全区将近700公里的步道,“传承保护文化遗产、永续利用生态资源、促进发展旅游产业以及活络乡村经济”,更希望借由这一过程振兴京西山林和乡村经济,带动首都公众健康和环境教育的全面提升。
此次规划建立的GIS数据平台梳理了门头沟自然和人文两大类资源,包括地质地貌、水域风光、天候气象、动植物资源、非物质文化资源、农业景观、古今遗址,特色聚落、宗教寺庙等10项细类资源,并从步道的保存状况、生态敏感性和使用难度三个维度分析步道的开发条件。
门头沟集中三条具有国家级价值的步道
“在整体资源的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门头沟地区众多步道很有价值,堪称国家级的空间廊道。”郭育任说。
太行山是中国非常重要的山脉和地理的分界线,也是皇帝、炎帝、蚩尤等先祖活动的地点,更是历来的军事要地。太行八陉是古代河北、山西、河南等穿越太行山等八条往来的通道,以太行八径为核心的太行山古道及其联络线路具有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步道的价值,而京西古商旅道是太行山古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条具有被列为国家级综合步道价值的是永定河国家步道。永定河是华北第二大河,也是建构北京平原和华北平原的重要河流之一。它是孕育华夏先民文化的交流通道,也提供了整个中华民族最初的文化之光。门头沟峡谷段是永定河步道最精华的一段,享有中国地貌标准剖面,第四季冰川擦痕遗迹等重要的地质景观。
第三条具有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步道价值的是长城国家步道。
一个好的步道系统有哪些要素
“一个好的步道系统,不光包括步道本身的整体性建设,它更应该提供给游客从家到步道的软硬件设施的完整构建,让游览者可以快快乐乐出门,安安全全回家。”郭育任说,规划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交通线路的整体性规划。
除了常规的交通工具,规划中还提到马、驴等非机动运载工具的使用,“大家可以想象,在京西充满历史感的美丽古道上,如果还有机会牵着马、骑着驴赏千古遗风,将是一种多么美好的体验。”郭育任说。而曾经煤矿密布的门头沟地区的运煤铁路系统,如果在未来被转换成观光小火车,乘坐从前的运煤车去观赏京西大裂谷的壮观景色也将是令人期待的体验。
郭育任认为,步道系统内部的接驳问题也是规划面临的难题之一,“游人从A点走到B点,沿线的摆渡系统如何设计能够让走路的人不走重复路,走得很快乐。让他沿路可以经过不同的环境,比如走完一段步道,可以很方便的去潭柘寺、戒台寺看一看皇家寺院的风光。”同时,未来如何借助公路、铁路、地铁等交通系统,让北京的驴友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门头沟,去体验其山地文化的特色是规划面临的一大难题。
步道不只是一个游客旅游的路线,它更应该承载全面地带动区域内乡镇的发展的功能。规划对门头沟步道100处主要临近村落所属的类型进行了指认,确认了6大村落类型,从而引导村落旅游功能开发方向。比如综合服务型的斋堂镇,有条件发展高星级酒店、餐厅、户外运动商业形态、休闲商业等,以三家店、琉璃渠为代表的文化古村落,适合发展古民居住宿接待、主题餐饮、民俗体验等,涧沟、韭园等田园休闲村落适合发展乡村住宿接待、乡村集市、农事体验等,黄草梁、百花山等适合发展原生态酒店露营基地等业态。
成熟的步道系统使人们得以与环境友善沟通
美国阿巴拉契山径保育协会的Robert D. Proudman告诉记者,美国在1968年通过了国家步道系统法案,运作到目前已经有30条国家级步道。
美国的国家步道通常是宽1米的小径,有些路段就地取材由石头铺就,有些路段就是土路,在谈到国家步道的建造和维护时,Robert D. Proudman说,很多步道的修缮和维护工作都依靠志愿者义务完成,“这些志愿者都是由热爱自然和徒步的人组成,很多时候他们会组成各种规模的户外俱乐部,往往要自带干粮徒步巡查所负责的国家步道路段,遇到大树倒在步道上,他们要用斧子解决问题,恢复步道的畅通。”这些义务工作有些很辛苦,但是志愿者们乐在其中。
2007年,台湾“林务局”将始于美国的无痕山林理念引进台湾,台湾“林务局”罗东林区管理处的林皓贞多年在台湾步道系统一线工作,她告诉记者,台湾的步道系统目前已经比较完善,这个系统具有的功能包括:自然体验创作、创意游程活动、环境调查监测、聚集步道志工和环境教育教材。
“在推动无痕山林运动中,我们教导大众对待环境的正确观念与技巧,减少游览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冲击,同时通过步道认养以及步道工作假期等形式,推出多元的步道维护和管理的参与机制。在步道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首先在兼顾水土保持的前提下选用了生态材料,所以像水泥台阶、塑料垃圾桶等在步道系统中比较少见。同时,我们不强调步道本身和周边公共设施建设的高质量,而以建设安全完善的步行体验廊道和提供步行的优质环境为主。让漫步在步道上的人体验到轻装、简食、徐行、宁静的慢走乐活方式。”林皓贞说。
台湾无痕山林运动的主要原则包括:实现充分规划与准备,在可承受的地点行走和露营,适当处理垃圾维护环境,保持环境原有的风貌,降低用火对环境的冲击,尊重野生动植物等。
林皓贞认为,步道提供人们亲近山林、体验自然、认识山林生态的最佳途径,在维持森林生物多样性、活力及潜力的前提下,发挥森林环境之经济与社会技能,使人们得以与森林友善沟通,并从徒步的过程中获得愉快正是步道存在的价值所在。“步道的多元价值不止休闲健身,亦是国家的线性自然人文资产,是国家的游憩系统、国家的健康指标”。
本报记者 齐征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