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树三年,张涛带着兄弟们干了几件大事:最大的民生工程州人民医院、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州行政中心、青海省建筑标准最高的红旗小学、5个居民住宅项目1165套住房最先交付使用。
然而,他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大的:体重锐减20斤,胃炎、高血压、右心室缺氧性肥大。他忘不了儿子从济南打来电话说:“你是个坏爸爸!”那一刻,这位80后年轻人不禁潸然泪下。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遭遇7.1级地震。数千各族同胞命丧一瞬,各种建筑设施也大量塌毁。灾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在悲伤之中,人们仍相信:地震震不跨玉树。亲人去了,我们安葬他们,祝他们安息;房子倒了,我们清理废墟,在上面重建。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中建八局二公司的张涛向领导递去了申请,主动请缨,以期助悲伤中的玉树同胞一臂之力。领导批准后,他即作为二公司援建的项目经理飞赴玉树。
玉树平均海拔4200米,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的50%左右。早晚温差高达20摄氏度。绝大多数人到了玉树,都会经历头痛、胸闷、气短、心悸、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等高原反应症状。张涛也不例外。
从到玉树的第一天起, 他就要和气喘、头痛、浑身无力、消化不良做斗争。血压猛蹿到150,剧烈的头痛折磨得他连续失眠、吃不下饭。面对强烈的高原反应和极不习惯的生活方式,他的选择是“不认怂”。
玉树州红旗小学是张涛接手的第一个项目,项目建设关系到藏族孩子能否早日搬入新校园。艰苦的抢工令张涛难忘。屋顶防水施工时正值雨季,为了不耽误工期,没有晴天张涛他们创造晴天。项目组用4000多平方米的彩条布在屋顶搭起雨篷,人员在里面施工,积水的地方用喷灯烤干。就这样,他带领项目部50天就完成了红旗小学的主体封顶,创造了新的“玉树速度”。
在玉树,除了努力奋斗令人难忘外,兄弟情义更弥足珍贵。
安冲乡农牧民住房工程地处大山深处,尤其是布让村,进村要翻越5000米高山,穿越一条悬崖绝壁上的蜿蜒山路。困难不止这些。虽然张涛和同事们反复多次与各村长、社长沟通,最终他们同意每个社重新选址集中建设,每一个村民都按了手印,但是第二天准备进行地勘、放线的时候就又出现了变动,要求重新选址。没办法,援建人员只能按照他们的要求重新选。
通过近3个月的沟通,张涛才与村民逐步建立起信任。每当看到老乡们对入住新房子满怀期望,他更加体会到援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更加激励他必须以高速度、高质量来完成援建工作。
项目期间,吉拉村村长龙仁突然找到张涛,反映村边有条河,冬季河水经常夹带着冰块漫延到路上,影响出行。张涛了解后,主动提出免费为村里修建一道挡冰墙。这道1.6米高、200米长的砖墙,被村民亲切地称为“汉藏友谊墙”。龙仁深受感动,拉着张涛,要结拜为兄弟。
2011年10月25日,安冲乡459套农牧民住房全部交付入住,率先全面完成了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的2011年“三个确保”的援建任务。
2011年冬休期,张涛趁机去医院进行了体检,发现心脏出现了问题——右心室缺氧性肥大。按照公司原先制定的援建方案,考虑到玉树特殊的环境,援建人员实行两年轮换一次,张涛本可以名正言顺地结束援建工作。但由于援建项目总指挥也因为身体原因2012年不能常驻玉树,所以张涛不顾身体的不适,又一次选择了坚守。
但这没有得到6岁儿子的理解。去年的一天,儿子突然打电话哭喊着说:“你是个坏爸爸!”原来妻子生病了,儿子看到妈妈可怜地躺在床上觉得受了委屈,背着妈妈给他打了电话。不久后,他回家探亲,儿子睡觉前紧紧搂着他,怯生生地央求:“爸爸,你永远在我们家吧!”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张涛说,我可以坚强地面对苦痛,却如何平静面对亲人的呼唤?!然而,不认怂的张涛毕竟坚持下来。老乡们说,他像一棵树撑起一片天。
玉树红旗小学、安冲乡农牧民住房、城镇组团住房、玉树州医院、玉树州行政中心……一幢幢新楼都留下了张涛带领援建兄弟辛勤工作的身影和挥洒的汗水,而高原在张涛脸上留下的是高原红。张涛说,这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是这个时代青年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