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5月1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风尚

有间书店不打烊

本报记者 蒋肖斌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14日   09 版)

    北京的三里屯是个怎样的地方?异域风情的使馆区,夜夜笙歌的酒吧街,各种不带中文翻译的外国时尚品牌的聚集地……在消费主义氛围的笼罩下,这儿还有家书店。在实体书店纷纷不支的当下,开业不久的它或许将成为北京第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

    找这家书店并不太容易。没有户外广告,没有店铺指南,只能穿过正在举办法国风尚服装秀的小广场,在三里屯village的东北角,才能遇到这间Page One书店。

    这是继国贸和望京分店之后,Page One在北京的第三家分店。相比前两家店都在地下,三里屯店一层靠街的位置已属相当不错。书店现在每周五、六、日的晚上营业至24点;等配套的餐厅开业后,计划每周五、六和法定节假日,实现24小时营业。三里屯village是一个大型时尚购物区,大众点评网显示,这里的人均消费在500元以上。在这个寸土寸金的街区开一家书店,韩敏觉得“很有勇气”。

    韩敏在三里屯上班,午休时间同事们来这逛服装店,她会一个人来逛书店。也许因为是中午,书店里只有零星十来个顾客。“以前常去地下的一家‘光合作用’书店,现在已经没有了。Page One前两天关门装修,我以为它也撑不下去了。”韩敏说,“Page One也卖很多周边产品,我怀疑它是不是依靠这个维持经营的?”

    Page One里售卖各种文具和工艺品,价格并不便宜,比如58元一盒的回形针,99元一个的手机套,还有288元一支的香薰蜡烛。这样的价格之下,书店也相应地营造了高端的消费氛围。比如,店里的音乐是定制的,为配合顾客的心情,根据早中晚不同的时间段和周一到周五不同的日子播放,而且绝不是网上下载得到的曲子;陈列桌上的鲜花由设计师设计造型,一周一换;木质书架是定制的,配上纯铜的分类标签,书架顶端为了“贴近自然”,装饰有波浪纹路。

    经常在三里屯出没的朱琛通过朋友介绍,知道这儿有一家“比较高端”的书店,第一次来觉得“氛围非常不错”。她正在看一本标价200多元的《福尔摩斯》英文原版书。“现在买书基本上是网购,方便又便宜,只有特殊需求时才会来实体书店。”朱琛说,“之前在网上看到《福尔摩斯》这本书,但不知道书的装帧怎么样,所以过来看看。而且英文原版书在网上也不是特别便宜,所以来这儿还是会有购买的冲动。”但看到一本原价7英镑的英文书,在这里的售价高达90元,朱琛立刻放弃了。

    Page One三里屯店有上下两层,共1500平方米,其中餐厅和礼品文具区各占300平方米。主打招牌是外文原版图书和设计类图书,中文图书只占1/4的比例,而其中又有一半是港台版图书,所以中文简体书只有1/8。

    店长孙谦说,中文简体书的利润低,加上网店的竞争,根本无法支撑实体书店的房租、人力等成本。“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是外文原版书和设计类图书,原版书一本100多元,设计类两三百元。同样大小的一个书架,摆10本中文简体书和10本外文书,利润显然是不一样的。”

    有24小时的餐厅、便利店,有24小时的电影院、酒吧,为什么要开24小时的书店?对三里屯店来说,24小时营业意味着单是人力成本就要增加50%。孙谦说:“我们有24小时的吃喝玩乐,但还没有24小时的文化场所。三里屯有它的优势,一是这里是一个夜生活丰富的区域,24小时都有客流量;二是附近是使馆区,外交官和他们的家人会来这里购买外文书,他们的购买力很强。”

    据孙谦介绍,平常店里的客流量大概是每天1000多人,周末会增至3到5倍,晚上是顾客来店的高峰期,经常会出现“排队结账”的场面。依靠较高利润书籍的售卖,Page One国贸店已经实现了赢利。目前,三里屯店的销售额远高于国贸店,但成本也相应较高,由于开业不久,具体利润尚未统计。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在今年年初曾发布消息,计划今年年内开办两家24小时书店,分别由一家民营出版企业和北京发行集团经营。Page One并不在这计划之中,算是意外惊喜。但3个多月过去了,计划内的两家24小时书店仍在“论证阶段”。市新闻出版局发行处处长王亦君说:“24小时并不难,无非是延长营业时间,但真正的意义是如何让24小时书店变得有价值,能够吸引读者。”王亦君认为,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于经营图书,“类似咖啡厅、小型电影放映室等拓展服务,都应该跟进”。

    王亦君说:“实体书店的存在意义不仅是卖书,它应该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地标,讲座、沙龙、读者会等文化活动不能少。政府应该支持实体书店,但不是只用财政支持,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更重要,比如举办阅读季、社区阅读会等。社会的读书氛围好了,才能真正促进实体书店。”

    去年3月,大众书局打出“文化不打烊”的宣传语,在上海福州路开办了一家24小时书店。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夜深人静之时,除了顾客前去阅读购书,还吸引了一些流浪汉和蹭睡者,每天晚上准时来店,拿本图书当枕头,在书柜旁倒头就睡,在书香中鼾声四起。

    大众书局并不是24小时书店的源头,蹭睡也不是书店最大的问题。早在2003年,上海浦东就出现过一家24小时的思考乐书店,开业之初也受到各方追捧;但仅仅一年半,就因为无法承担巨大亏损而以关门告终。2009年,中国青年报曾报道过深圳的“星光阅读栈”,那是当时全国惟一一家24小时书店。但它从开业那天起就一直亏损;2011年,这家支撑了6年的书店最终消失。虽然都打着文化牌,书籍一贯精美、服务一贯完善、口碑也一贯优良,但无法自给自足的硬伤,始终是24小时书店无法回避的痛。

    Page One的现状似乎更乐观一些,毕竟它有着自己的独特产品和优质顾客群。三里屯是个怎样的地方?这里连过马路的老太太手里都会端一杯星巴克咖啡,路边的酒店都走概念路线。Page One的收银员说,人们晚上吃完饭看完电影,总喜欢来书店里转转。不过,如果什么时候这个逛的顺序能倒过来,24小时书店的日子也许会更好一些。

本报记者 蒋肖斌文并摄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5月14日 09 版

何占豪:真正了不起的音乐,不出自音乐家,而来自民间
有间书店不打烊
母亲节,《烛光里的妈妈》讨说法
数字版权:想说爱你不容易
文化走基层实行“按需分配”
图书馆年会关注书香中国
海洋画展亮相京城
奥斯卡奖“专业户”任上海电影节评委会主席
故宫书画展纪念张伯驹诞辰115周年
麻辣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