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的每一件事,都不起眼,真说不出什么出彩的故事。”江苏省宿迁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沈谨如是说。面对采访,他如小学生般端坐,小臂交叉叠放,五指紧紧并拢。
沈谨一直工作在疾控岗位,每一件平凡的事都被他以“较真”相待,30多年如一日。他用尽职捍卫了宿迁每一位城乡居民的健康。
尽职就是细致入微
1980年大学毕业,沈谨被分配到原淮阴地区防疫站工作。3年后,他被调到宿迁县(现已撤并)卫生防疫站工作。至今,他从事了长达34年的基层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
那时的宿迁县,由于卫生条件差,缺乏防蚊设备,疟疾疫情依然肆虐,折磨着城乡居民。
沈谨每天骑着自行车奔忙,车架后驮着药品,车把左右各挂一个盛放衣物和干粮的包裹,逐村逐户逐人地调查研究,宣讲防治。他硬是走遍全县31个乡镇的每一个角落。随后,他点灯熬油,对当地过去10余年的疟疾疫情资料进行详尽的整理。
让他欣慰的是,他的努力换来了回报:当地疟疾发病率下降到5%以内,宿迁全县在当时的淮阴地区率先达标;卡介苗、糖丸、麻疹和白百破等疫苗接种率达85%以上,超过省市要求标准。
为了巩固成果,相当长的时期内,沈谨干脆吃住在农家。仅1988年,他在乡下走访230多天。下乡时,他饿了吃块随身带的煎饼,渴了喝一口身上背的凉水,无怨无悔。
现在说起当年的举动,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然而严重的慢性胃病却在不时证明着往事,正是下乡时长期的饮食不当,种下了病根。
尽职就要无私奉献
疾控中心开疫苗途径简单,价格也能比正常零售渠道稍有优惠。上世纪80年代,一些亲友想找沈谨开“关系疫苗”,却无一如愿。
“干事业,违反原则的事坚决不干。”沈谨笑着说,“开了‘走关系’的风气就纠正不过来了,妨碍‘大家’的公平才是最大的不近人情。”
1996年,江苏调整行政区划,新成立地级的宿迁市。沈谨也在这一年成为宿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1997年以来,他先后3次被卫生部、中组部表彰,江苏省委、省卫生厅、宿迁市委更是授予了他诸多荣誉。
如今,年近花甲的沈谨仍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有同事建议用单位公车接送,但是沈谨反对说:“不管怎么样都不能论资格、摆成绩,我不能享受公车接送的出格待遇。”
沈谨的女儿沈宁谈起父亲是满肚子的“无奈”:“作为父亲,他整天就知道忙工作,很少关心过问我的学习,更没有为我的工作提供过便利。在疫情发生时,我和母亲反而要为他的身体健康提心吊胆。”“有这样的父亲,真是既可气又敬佩。”
尽职就应全力以赴
2003年春天,“非典”来势凶猛。作为宿迁市防疫专家组组长,沈谨不顾安危,坚持深入一线与患者接触,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008年,汶川地震的第二天,沈谨便向江苏省疾控中心主动请命。震后第5天,他便和年轻小伙一起背着几十斤重的大包登上飞机前往灾区。饮用水检测、粪便垃圾消毒、疾病监测网络建设,沈谨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仅仅一周,他就跑遍了15个村民小组,走访了714户受灾群众,实现卫生防疫人员、消杀物资、疫情监测全面覆盖。
今年3月31日,江苏省疾控中心电话通知,让宿迁市疾控中心协查该市沭阳县的一例疑似禽流感的重症病例。带着专业人员,沈谨像是打仗般,顾不上吃饭,更顾不上休息,9个小时完成全部工作。
宿迁作为一个人口达到500多万的地级市,大大小小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平均每年有四五起。有人说,作为副主任,待在办公室决策就行,但沈谨从来都要自己到现场。
“病魔无情,防控疫情必须争分夺秒,与其听汇报,不如自己了解更及时,也更深入。”沈谨说。
据新华社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