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5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羌族音乐:从震后疗伤到教育改革

本报记者 李新玲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21日   09 版)

    看着台上身穿白色羌族服装手捧双管羌笛吹奏的孩子们,周世斌教授完全沉浸在悠扬的羌笛合奏声中。当身着红色羌族服装戴着绣有云朵头巾的女孩子们在台下牵手跳起欢快的莎朗舞,并将一条绣花的羌族红带披到他身上时,周世斌似乎才回过味来。

    5月13日晚上,一台羌族音乐专场演出在四川省新北川中学上演,而前一天正是“5·12”汶川地震五周年纪念日。地震中,北川中学有1000多个孩子被夺走了生命。如今的新北川中学是在新北川县城中最平坦的一块地上建起的新校园。

    器乐联奏《咂酒歌》、《划船歌》、《尤尤勒》,合唱《打麦歌》、《撕玉米歌》,民歌组歌《那吉那那》、《三龙酒歌》、《顶根儿》,一首首地道的羌族民歌让台下的老师和同学不时跟着一起哼唱,而演员们所用的乐器不仅有古筝、二胡、竹笛这些民族乐器,还有吉他、小提琴这些西洋乐器。

    让羌族再度飞歌,这是首都师范大学周世斌教授和他的团队5年来在新北川中学音乐教育的结晶。

    羌族,这一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因为把自己居住的羌寨建在半山腰,常年云雾缭绕,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羌绣,羌笛,羊皮鼓舞,富含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5年前的大地震,碉楼倒塌、艺人离去,羌族文化几乎遭受灭顶之灾。

    地震发生后,周世斌坐不住了。作为音乐心理专业教师,他知道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这个时候要发挥作用,周世斌和研究生一行赶到北川中学临时校舍的帐篷里。突如其来的强烈变故让学生们情绪低落。周世斌就一个帐篷一个帐篷接近同学们,与他们聊天,给他们演奏乐器。当他用羌语唱起羌族歌曲《阿斯那呀》时,孩子们一下子与他有了亲近感。

    这首优美的羌族歌曲是多年前周世斌田野采风时学会的,看到孩子们听到自己本民族歌曲时眼神中露出的快乐,他意识到,那次采风留下来的资料异常宝贵。

    1982年2月,周世斌还是西南师范学院音乐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几名主修音乐理论的同学在老师萧常纬的带领下,到四川的几个羌族地区采风,对锅庄舞进行搜集和分析,并以此写下了毕业论文。毕业留校后,周世斌跟随萧常纬继续学习民族音乐理论,并在第二年的暑假,专程到茂县羌族自治县采风,收集羌族民歌。

    “那次采风,短短半个月时间我们就搜集了近200首羌族民歌,可见这个民族的音乐是多么丰富。”当年带队采风的一切,让萧常纬印象深刻。当时,她已接近50岁,患有严重的风湿病,带着学生在山间穿行,辛苦可想而知。

    之后,周世斌考取了音乐心理学的硕士,萧常纬调到四川音乐学院,再加上语言不通,大部分民歌当时没有翻译,整理起来难度很大,这批资料,一搁置就是26年。

    “‘5·12’汶川地震后,我认识了一位韩国音乐家。他来中国搜集羌族音乐,却几乎没什么收获。他跟我说,‘音乐是全世界的,资料应该是共享的’。”韩国人的这句话让萧常纬意识到,抢救羌族民族文化迫在眉睫。此时她已退休多年,她把资料拿出来整理,并与周世斌联系,出版了《羌寨无处不飞歌》。该书收集了186首羌族民歌,劳动歌曲49首,抒情山歌21首,酒歌21首。他们又对每一大类进行了详细分类,比如在直布勒惹木(艰辛劳作类歌曲)中,又分成了耕地歌、薅草歌、撕玉米叶歌、背揹子歌等几小类,而这是以前羌族民歌收集中所没有的。周世斌把这形容为“地震的强烈震撼,抖落掉历史的尘埃”。

    抖落尘埃的羌族文化财富,没有作为一个个音符静静排列,周世斌们想让这些古老的音符在羌族后代中重新跳跃起来。

    “5·12”汶川地震后,各种救援、支援涌到灾区,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爱心慢慢退去。周世斌从一开始就认识到这一点,下决心坚持,并得到学校的支持。在当年5月份两周音乐心理治疗救援后,一批又一批首都师大音乐舞蹈团队不间断地奔赴北川中学。首师大向北川中学捐出十几万元的各种乐器,轮椅吉他队、管乐队、合唱队、舞蹈团相继成立。

    之后,首师大音乐学院10多位教授加入这一志愿团体,30多批200多名本科生、研究生来到新北川中学的校园,走上音乐课的讲台。从最初的音乐疗伤,逐步变为一场音乐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的音乐教育改革。

    周世斌作词,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张大龙作曲的《北川中学之歌》成为了新北川中学的校歌。“多难兴邦,多难兴邦,北川北川,书声琅琅”,现在这首歌每天都会回响在校园里。

    “我们首先面向有音乐、舞蹈学习意愿并具有这方面潜能的学生,开设了羌族音乐舞蹈人才培养班,帮助他们确定未来发展目标,进行专业课程的系统训练。”让这些首师大教授感到欣慰的是,经过刻苦学习,音乐班学生绝大部分考上大学,舞蹈班学生全部考上大学。

    新北川中学90%都是羌族孩子,但由于居住地的变迁,很多孩子并不会羌语,对一些民歌也很陌生,而传统的音乐课就是老师教学生听和唱,其中民族音乐内容更是少之又少。

    “你告诉我,我可能会忘记;你给我看,我可能会记不住;你让我参与,我可能会明白。”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这句话周世斌一直铭记在心。“以本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为土壤,以学校音乐课堂为平台,通过演唱、演奏本民族民间音乐,在审美实践与体验中了解、学习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这成为新北川中学音乐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他们提出让每个孩子参与其中,并出版了教材《羌族音乐文化》。

    小提琴、二胡、琵琶、竹笛、古筝、吉他6样乐器进入了课堂,每个学生在其中选择一个,所学曲目都是羌族乐曲。 

    余凤是新北川中学高一学生,这个羌族女孩在上高中之前没有摸过乐器,考入新北川中学后,她选择了小提琴班,如今已经能拉羌族民歌《划船歌》。虽然还不太熟练,但一招一式很标准。

    今年5月12日,羌族音乐专场演出前,刘敏,这个当年失去了右腿、曾经是轮椅吉他队成员的羌族女孩,如今已经是四川大学的学生。5年来,她从没有放弃过吉他,有时间练一练和弦,手指肚都磨出了茧子。

    当刘敏自己一步一步地走上主席台面向学弟学妹时,她有些哽咽:“今天回到这里,我想说,有音乐相伴的日子是一生最宝贵的回忆。周老师他们教会了我:人生需要各式各样的情感表达方式。”

    已经79岁的萧常纬这次也特意从成都赶来。两天的活动,她一直坚持参加,因为她想听听当年回荡在山谷间的羌族民歌是不是还带着云朵、带着咂酒的味道。她说自己最近总是回味当年去采风的日子,“无论是热情奔放的莎朗舞,还是庄严肃穆的祭祀场面,都令我终生难忘,终生受益,我深深体会到,民歌是如此的具有生命力,民歌与人类是如此和谐地共生。”

分享到:
民办博物馆遭遇“二代之痒”
羌族音乐:从震后疗伤到教育改革
杨振宁对话莫言:领诺奖时什么心情
首届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启动
麻辣一周
3D版纪录片讲述国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