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危机曾经毁掉一个行当。这场危机叫做金融危机,这个行当叫做经济学家。据说,此后我们生活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再也没人愿意听经济学家的忽悠了。至少,我们知道,经济学家不是万能的,他们的理论,经常是包裹了专业术语的谎言而已。
一般而言,大家不喜欢复杂的东西,化繁为简是一种能力。金融危机之前的经济学家,因为这个行当过于受到推崇,就算是信口胡诌都有人追捧,所以完全没必要“说人话”。他们甚至故意把最普通的常识性问题,用计算机生成为一连串的天书式数理模型,以显示其精准性和权威性。最终,人们就遇到了这些科学公式推演出来的大灾难。当今,谈经济话题板着面孔恐怕不成了。改文风显然不只在官场,在经济学家的会馆及沙龙里,就开始了所谓“大众平民之风”。《王二的经济学故事》,大概就在这样一种氛围中诞生,而且一面世就聚拢了广泛的人气。
其实,即使出版商刻意把这本书打扮成“大众经济学”通俗面孔,但只要看看目录,就能看出这是一本严肃读物。如它涉及收入分配、增税与减税、房地产、汇率、货币政策、发展模式等诸多问题——由此可见作者的用意,显然力求在主流话题中挣得一份话语权,只是其做法显然要巧妙得多。
王二,据说是引用自王小波小说里的人物,该书以他为主人公,形成一个又一个短小精悍的小故事串讲下来。以故事的逻辑讲述经济学的道理,以故事的设计和演进,来比喻和反衬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这似乎是以前自以为是的经济学家不屑的事情。单这份叙述形式的创新,就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话语权争夺战中占了先机。
在一个利润为先、资本为大、GDP是亲爹的时代,经济学不可避免是显学。因为是显学,经济学界就像一个江湖,各色人等都要上台露脸,有前台也有后台,搞清楚“门派”通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二的讲述者,得到了北大和哈佛的学位,又在全球财经媒体翘楚的华尔街日报开专栏,可谓根正苗红。通览后可知,他的主要观点和价值取向,基本符合海内外学院派经济学家划定的圈圈。这个王二,看似跳出五行之外,实则不出如来掌心。
试举一例,拿中国老百姓最关心的房地产来说。作者讲述了一个农民王二买地投资的故事。说王二是个种粮能手,本来就是本村比较殷实的人物,可粮食种多了,不好保存,无法“保值增值”,于是乎,经人推荐就干起了买地的营生。“手上拿着粮食,过几年就什么都不剩了;拿着地,地永远在那里,以后还可以传给孩子”。结果,全村的地价被王二“炒”得越来越高,甚至买一块地要付出的粮食成本,相当于80年到100年的收成。如此一来,本来让人羡慕、靠勤劳生产起家的农民王二,就开始变成遭人嫉恨的“炒地皮”的地主王二了。
作者讲述这个故事,没去批评王二的劳动性质改变后对整个村的经济生态带来的影响,反而对王二行为的经济合理性抱有充分理解。他认为,中国房地产被各类投机者“炒”,其原因在于中国的投资渠道缺乏:源于找不到像房地产这么好的投资项目,金融系统效率低,配置资源效益差,“钱不能投到更能创造价值的地方”。
但是不能忘记,就算在王二的故事里,演绎的版本绝不只是这一种——从种粮大户变成地主,现实中的王二,只要他想维系该村的合理经济秩序,就不一定会去“炒地皮”。地皮炒高了,王二的钱可以生钱了,财富能传宗接代了,可是买不到地、生存难以为继的农民怎么办?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历史上人地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即使不对农民敲骨吸髓的开明地主,也不能遏制“革命”的大趋势。农民无地造反,是农业社会历史周期率不断演进的铁律;在现代工业社会,房地产等大宗资源泡沫的被炒和崩溃,是现代经济不断经受危机的基本套路。炒作者,眼下看是“炒”多了钱,可长远看是“炒”没了未来。
显然,在房地产经济政策上,王二这个说客并不像作者所说的,仅是参照基本经济规律和常识在说话。王二是有立场、有主张的,他在种粮和买地之间作选择,其实是在“劳动致富”与“投机致富”之间作选择。
我们当然不能要求现代经济社会完全是铁板一块,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及各类投融资市场,多少都有“炒作”的成分。但王二的选择,其实是在实业和资源两个大盘子之间作选择,这是一条红线。当土地价格被“炒”到天上,农民种几辈子地,都无法还清借贷;当房地产、大宗资源泡沫被炒到天上,现代产业不论有多少发明创造和劳动成果,都被房价、租金榨取干净了,经济还怎么发展?
用“投资渠道缺乏”来为房地产投机行为修边,是避重就轻的思维。王二曾是种粮大户,那么他的致富之道,当然是继续开发新的种粮技术,水、肥、土、种、密、保、管、工,这曾经的农业“八字方针”总要学;或者更进步一些,王二要争取成为袁隆平这样的先进农业带头人,或者用他的钱,去投资这样的带头人,这才是正确的方向。一切“保值增值”的动机背后,都必须有价值创造作依托,否则还谈什么经济发展?
再进一步说,王二的买地思路,不过就是2008年之前美国经济选择房地产泡沫拉动的翻版。2000年美国互联网产业泡沫崩溃,倒掉了一大片垃圾公司,可成就了像微软、GOOGLE以及后来的苹果这些高技术领军企业;而2007年“次贷危机”,搞房地产投机,结果是几乎摧毁了国家经济的基础,到今天都缓不过劲。都是投资,标的物和产业方向弄错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当然,仅以房地产那点事儿来批评王二的故事,不一定周全。但这种批判不足、保守有余的风格,的确贯穿整本书。这与作者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供职的职业经历也是吻合的。
作者在创造王二这个形象时,的确煞费苦心。“可以随意编一个故事,来证明一个歪理”。他因此向读者保证,自己的绝大多数故事都是“有理论支撑的”。
可笔者认为,正是这个“保证”暴露了该书及王二形象的“狐狸尾巴”——它在形式上可能一反老派经济学家的古板和迂腐,但在实质上却是对主流经济学家这个职业和行当中的忽悠成分的最大继承。它在维护主流经济学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