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5月2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有什么比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还重要

胡印斌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5月22日   02 版)

    “现在学校各项活动,经常是命令一下,文件一发,一个个通知和指令传达给学生,没有协商,没有对话。很多本应该自愿性质的公益活动,也是这样强行下达,让学生心生反感。”这是一名大学生的抱怨。他还说,有些事情,学生有意见了,却没有提建议的渠道。校长基本见不到面,都不知道学校的领导们一天到晚忙些什么。(《中国青年报》5月21日)

    像“神龙”一样,“见首不见尾”的并不仅仅是校长,在很多大学里,一般的教师甚至辅导员也难得一见。往往是,学校有什么要求,辅导员有什么想法,直接通过学生干部一层层传达下去。有些学校还将这样的做法称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独立性”,云云,殊不知,正是在“见物不见人”的过程中,大学的精神渐渐流失。

    很多人在讨论大学精神时,喜欢追慕先贤,谈论孔子当年与众弟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风致,以为那才是研习学问的至高境界;或举出胡适先生与弟子罗尔纲“那煦煦春阳般的师教”。只是,向往归向往,那样的情境,在时下日益科层化、行政化的大学校园里,显然再难企及了。因为,师生之间至为重要的平等精神早已不复存在。

    为什么大学的活动总是命令式的?为什么校长和教师不愿意面对学生?为什么我们的大学越来越像一个威严的衙门?具体原因可能有很多,根源则在于师生之间日渐稀缺的平等意识。没有了平等,大家再难围坐在一起,校长、教师的事情永远比学生更重要,也不可能会有什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剩下来的,只有上下层级之间的命令和服从。

    也因此,学生所说的“校长基本见不到面”并不完全准确。校长从来没有离开,一直笼罩在校园,只不过,校长更愿意以领导者而非师者的身份发声而已。或者说,校长真的以为,自己每天忙碌的事情很重要,不可须臾或缺。比如,扩建校园、迎接评估、出国考察,等等。可是,真有什么事情比与学生交流还重要?

    好的教育从来不排除学生的自我管理,而独立精神的确立,同样有赖于师者必要的扶持、提携、指点。师生的交流、沟通乃至碰撞,是通往自立、独立的必由路径。即便有了更为先进、更为快捷的信息通达方式,远程同步授课也好,邮件沟通也罢,均不过是具体的手段而非师生互动的本体。更不要说,试图以此来替代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了。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有思想的生命个体,而非按照既定模子制造出来的标准件。生命不仅仅需要一个个前后接踵的标准答案,尤其需要人与人在一起的氛围、气场乃至温度。师生聚首,也不仅仅意味着宣示一个个结果,还需要一点点展示之所以如此的过程,甚至还可能经由这个过程衍生出另外一些结果。而这,也是“教学相长”的魅力所在。

    大学的核心是人,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当我们的学生连辅导员的性别都搞不清、连校长都未能谋面,即便校园硬件搞得再好,教师论文发得再多,大学排名再靠前,这样的教育也是有问题的。欲求大学生的心离大学越来越近,需要大学的外壳不那么坚硬,需要师者的身影不那么稀疏,需要大家真正在一个共同的校园里“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相关文章:

    为何越来越多的在校生声讨母校

分享到:
有什么比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还重要
以公开报道研究性侵现象不靠谱
火箭提拔的“嫩官”也是“爹坑一族”
“亚洲最大游乐园”一拆了之?
与其迷茫不如专注于一技之长
“无毒副作用”的中药如何自证清白
成功不是在唯一的路上PK
强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