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实习护士小王没有赶上回家的火车,她在前一天死于医院的电梯间,被故障电梯的门夹断了颈部动脉。
上周连续3天内,类似的电梯悲剧在全国发生了4起。湖北宜昌,正在运行的超市手扶梯断裂,一名老人坠亡。陕西西安,一名55岁的女子因电梯没有停到正确位置门就打开而踏空坠亡。云南玉溪中医院,一名患者同样因此踏空,身体卡在电梯与墙壁缝隙间致死。
有人将刚刚过去的这一周称为“电梯死亡周”,由此产生的恐怖情绪也开始蔓延。此时,普及电梯安全防范与自救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想要消除公众心中的不安全感,必须反思究竟是谁切断了电梯的安全链。
电梯厂商位于这根链条的最顶端。中新社曾有报道,近年电梯事故中,设备缺陷占22.7%。去年,北京地铁四号线动物园站电梯致一名男童死亡的事件中,出事电梯就存在设计、制造缺陷。
除了天生缺陷,一些已经到达退役年龄的电梯,仍然被放任使用,也是近年来电梯事故频发的原因之一。在“电梯死亡周”4起电梯安全事故中,有两部电梯属于老旧电梯。建于1990年代的电梯大多已经老化面临淘汰,深圳1月份的统计数字是,超过15年的电梯有6390台。
这也对电梯安全链条上的政府部门提出了不小的要求。目前,国家对于废旧电梯并没有出台统一的强制报废标准。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为电梯更新换代,电梯的主管单位是质检部门,更换电梯所需的维修基金归建委管理,两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可能需要不短的时间。
作为电梯使用中的责任主体,物业公司在这根安全链条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位从业20余年的电梯厂商认为,大多数电梯质量没太大问题,出事多是因为物业公司管理不到位。但出于利益考虑,一些物业公司更愿意选择出价低的维保公司进行电梯的后期保养。这也就不奇怪,在上周发生的4起电梯安全事故中,其中3台电梯刚刚经过了保养、维修和检测。
受访的北京电梯商会主任彭金声认为,电梯安全出问题,维修保养不到位占60~70%。在深圳电梯事故中,作为电梯安全链条中最末端、也是最直接一环的维修工,违规使用了润滑油,导致电梯制动力下降。在彭金声看来,这个错误“太不像话”。毫无疑问,这名工人要对此负责。但是,是谁允许这样的维修人员出现在电梯间,又是否有人对维保公司和维修人员进行监管?
质检部门并非没有作为,比如对维保公司进行资质认证、对维修工进行上岗培训,还规定了每15天进行一次电梯保养。但这并没有阻止类似的悲剧一再发生。
“怎么说呢,去年北京地铁4号线动物园电梯出事时不也是喧嚣一场了吗,也没有改变,已经进入死胡同了。”接受采访的一位电梯专家这样说。
把安全仅仅寄希望于一名维修工的良心和技术是远远不够的。以深圳为例,200多家维保公司争抢10万台电梯的生意,恶意竞争、互相压价早已是这个行业公开的秘密。据说,“一个维修工培训了10天8天就上岗”的情况也并非罕见。
主管部门制定了规定和标准,并不意味着监管真的就到位了。维修工取得上岗证的过程中,是否存在没有严格落实标准的情况。再如,质检部门要求电梯半月保养、月保养、季保养等都要填写统一的单子,但有专家提醒,“去保养的时候也没人拿枪跟着,保养到位没有,是不是去一趟,坐一会儿就打钩了?”
这样的揣测并非毫无缘由。即使在最严格的电梯年检中,也存在监管失控的问题。广州媒体曾经报道,当地电梯年检存在走过场的情况,年检费用高导致电梯业主想方设法逃避检测,而且有的检测人员检测一台电梯的时间不足半小时,“只是摸摸看看就说行”,也没有第三方进行监督。
一名月薪2000余元的电梯维修工承载不了安全链条最后一环的沉重责任。电梯厂商、物业公司、维保单位本来就环环相扣,政府主管部门更应该随时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并且有效的监管,为这根链条“减负”。
或许会有人提醒,不要夸大电梯安全事故带来的恐慌,全国有近300万台电梯,出事的只是十位数,而且事故率比之前已经下降了不少。2012年电梯事故造成28人死亡,与2011年相比安全事故率下降近60%。
但与百分比数字相比,能让每天都要走进电梯间的普通人暂时松口气的是,4起电梯安全事故发生后,国家质检总局发出了紧急通知,各地也随之开始对电梯进行集中大排查。只不过,如果这样的“及时雨”不总是在事故后出现,会让人更加安心。因为这已经无法挽回实习护士小王,一条被卷进断裂的安全链里年轻的生命。
王晶晶 武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