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需要一口井的时候,刘江兵想到了银行——他需要银行贷款才能打井。可是,银行会为一口井给他贷款么?
这里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150团。该团距离师部石河子有100多公里,周围多是沙漠。奔腾的玛纳斯河流到此处已经奄奄一息。缺水成为150团农户最大、最普遍的困难。没有水就不可能有好收成。于是,打井成为必需。然而,打一口钢管井得18万元,涵管井也得13.5万元。刘江兵这样的普通农户,哪儿能一下子拿出这么多现钱?借贷成了唯一的出路。
需求提给了银行,银行也犯了难。打井贷款?没听说过!抵押怎么做?风险如何管控?盈利能有多少?全都没有先例可循。很多机构都摇了头:对不起,我们做不了。倒是建设银行石河子分行愿意试一试。
建行的客户经理到150团转了一圈,发现该团对水井管理很规范,不但有井权证,还有取水证。打井人在灌溉自家田地外还能卖水给邻居。在此种情况下,即便到了万不得已,银行还能很容易地把这些井拍卖掉。因此,建行决定尝个鲜:打井贷款我们贷了!一笔三年期贷款800万元打到了农户们的户头上,保证了53口灌溉井当年打好、当年收益。
摆脱了缺水难题,刘江兵不用看天吃饭了。那一年,棉花迎来了一个大丰收。
刘江兵是幸运的。像他这样幸运的人并不多。农民贷款难、涉农贷款少,仍然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直到目前,农民主要还是存款户,而不是贷款户。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都对此表示了关注。因为大家都明白,没有金融的支持,农民富裕、农村繁荣、农业发展都是空中楼阁。
为什么银行对农户贷款不感冒?全国政协委员任启兴说得明白:相对工业类项目,农业项目获利周期长、利润低、抵御风险能力差,而且农民小额贷款业务笔数多、数额小,农户居住分散、情况复杂,管理起来战线长、难度大、成本高,银行算盘一打,自然觉得不上算。
另外,农村信用环境也不合银行的胃口。在农村,值钱的都抵押不了,能抵押的又不值什么钱。唯有靠信用一途。可是,全国征信系统并不完全,风险可想而知。何况,现在农户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常常发生一户不还十户仿效的局面。有的人甚至大门一锁,全家打工去了。讨债都没有去处。这如何能让银行放心贷款?
银监会的一位官员在网上交流时也曾无奈地表示,农民贷款难,难在缺乏基本的贷款条件!
问题是,地再贫瘠也不能荒了。更别说这块地如此重要。“三农”对中国的重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这从中央多次发布一号文件支持“三农”中可见一斑。金融也不能太落后。银监会成立后,始终把改善“三农”金融服务作为核心任务之一,实施了涉农贷款“两个不低于”的工作安排,并连续三年实现预定目标,确保了涉农信贷的持续增长。2012年,银监会更是三文齐发,助力解决农村贷款难担保难。
目前,当年银行那种大面积从县域撤点的景观不再,代之的是纷纷向农村小心翼翼地试探。加之县域经济的蓬勃兴起,“三农”的吸引力也在增强。建行石河子分行一位负责人说,对于银行来说,农户贷款绝对算不上肥肉,但是只要能踏实做下去,用创新覆盖风险,终归还是有收获的。
本报记者 董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