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的一场大火,让我们失去了至少120名同胞。
大火发生在吉林省德惠市宝源丰禽业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位幸存女工回忆,听到班长“着火了”的呼喊后,车间的灯就迅速灭了。在火光中,300多名工人慌乱而又盲目地寻找逃生出口。可惜,偌大的车间只有一侧门打开,上下班的通道和两条消防通道都封闭了。短短几分钟,这场大火就吞噬了上百条生命。
很多生命就倒在紧闭的大门里。一位幸存者说,唯一的逃生通道里大家都摔倒了,“你压我我压你的,乱成一片,全是爬出来的,强撑着爬出来的”。
门!生命门!
又是一起火灾逃生门阻塞造成的重大伤亡事故。克拉玛依友谊馆大火:8个安全门,只有1个卷闸门是开着,325人遇难;洛阳东都商厦12·25大火:4个疏散通道3个被铁栅栏封堵,309人丧生;焦作3·29大火:影视厅唯一的出口大门紧锁,74人死于非命;北京蓝极速网吧大火:楼梯、走廊狭长且呈反“L”型,唯一的通道被封闭,25人死亡……
长长的死亡名单,厚厚的死亡薄,这些悲剧,不分年份,不分场所,不分地域,不定期地发作。它们唯一的相似是:每场大火都有打不开的门。
为什么开启一扇门那么难?据说,失事公司平时为方便日常管理,在规定的上班时间内,会将大部分车间门关闭,以防止随意走动扰乱工作秩序。一位生还者叙述:“平时大家就走更衣室那个通道,见过消防通道,但从来没走过。”
即便这扇门关闭了,也该有其他“门”打开:如果这里有紧急事故手触式火警报警设备,或许消防部门可以更加快速抵达事故现场;如果这里有突发事件供电系统,或许工人们不会在烟熏火燎中寻找逃生标示;如果工人的工位不那么密集,或许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疏散;如果这家有着1200多人的企业对工人进行消防演习;如果这里安装有自动喷水设备,或许消防部门的灭火工作会更有效;如果相关部门对工人工作环境监管更严厉、更到位;如果负责安全环节的每个人都较真执拗……
这些“如果”就是一扇扇有形无形的“生命门”,一条条突发事件中的绿色生命通道。可惜,没有如果,只有无情的事实。
门!生命门!
事实上,类似的火灾悲剧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发生过,也有不少经验和教训。1996年,香港嘉利大厦突发大火,造成41人死亡。事后调查显示,大厦内楼梯间和电梯间的防烟门没有正确关闭,否则那些被困的人们至少可以获得30分钟的逃生时间。大火过后,经过两年的蹉商和辩论,香港出台了《消防安全(商业处所)条例》,香港政府还分两期对旧式商业楼宇进行消防安全改造。
1911年发生在美国纽约的一场火灾,也让这个国家打开了一扇“反思门”。当时,一家名叫三角女式衬衣公司的工厂发生火灾。有500名车衣女工,因为工位紧密,很多人来不及逃生就烧死在缝纫机上。更为悲惨的是,很多人逃到步行的楼梯时,楼梯被紧锁着,这是那个年代的普遍做法——防止女工偷窃工厂产品。事故中,146个生命葬身火海。
事后,美国人把这个被锁的出口称作“死亡陷阱”。后来通过的《劳动法》规定,工厂每层楼都必须有两个出口;每层楼的建筑面积每超过5000英尺,就必须再增加1个出口;限定工作场所每平方面积的工作人数,这个限定,以安全撤离的可能性为标准;工作场所每3个月就必须进行一次防火训练。
146个生命换来一部法律。一百多年来,纽约每年都有活动纪念这146个生命。当年的照片,如今被保留在“罗斯福总统图书馆”里。人们还为这146个生命建了纪念网,希望他们永远“活”下去。
门!生命门!
如何开启这一扇扇生命门,对于我们来说,首先需要的是反思:企业为什么能漠视安全到如此地步?消防、安监等部门对这家企业的监管是否到位?地方政府重视企业的纳税数字,而忽视工人工作环境的安全细节,是不是“全国病”?
我们不希望更新、更抓眼球的“热点新闻”很快覆盖这场大火,人们很快就遗忘掉这120个鲜活的生命。我们希望各种负责任的表态,能负责到底。我们希望反思能长久些,再长久些。事故后哪怕形成一条实际的制度改进,也是进步。
我们相信,反思这场大火,就是开启下一次的生命门。
相关文章:
从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