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是中国汽车的标签。即便在车市步入微增长的今天,追求速度的惯性思维依然没有改变。尽管很多车企老总信誓旦旦地宣称,不再以规模发展为核心,而是要转战品质经营,但最终呈现的依然是快速上量。
能够快速上量固然是好事,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而言无可厚非。但是,无视实力水平,无视发展规律,以拔苗助长的浮躁心态,以孤注一掷的投机目的,沉浸在“赶英超美”的虚妄幻想中,导致很多市场行为和管理手段出现“动作”变形,为企业发展埋下隐患。
曾被誉为“自主汽车旗手”的奇瑞未能固守成果,在产品热卖时提出了超越能力的产品研发和品牌扩张计划,让自己陷入持续调整的泥潭,又在持续调整效果不佳后采取了激进的“革命性”变革,让自己元气大伤,至今看不出重新崛起的明确时间表。
以速度成就行业奇迹的比亚迪同样也为冒进付出了沉重代价。好在,这个善于进行自我修复的民营车企迅速展开了全面调整,从S6开始,一批更具市场号召力的产品被渐次推上前台,对外更加务实和低调,对内进行了诸如人员编制缩小、渠道规模减负等策略,让自己终于能够再次轻装上阵。
对2013年的销售目标,比亚迪制定了较为保守的策略。“从四张销售网络好不容易整合为两条销售网络,渠道还需要再稳定一段时间,给经销商更大的盈利空间,慢下来才能更加看清楚前方的路向何处去。”比亚迪销售公司总经理侯雁如此说。
同样民企身份的吉利汽车一度是媒体的宠儿,在对外收购沃尔沃和对内进行战略调整的大幕下华丽转身。由此,大干快上成为吉利汽车的新纲领。在此背景下,从华晨空降来的赵福全展示的“5大平台、50多款车型”的庞大研发计划吊起了所有人的胃口。与此同时,吉利开始在全国多处圈地建厂,各个板块都按照年销百万辆的规模招兵买马。
然而,这种打破汽车产业发展规律的扩张策略注定危机重重。由于生产过于分散,且都要上规模,而市场接受的热卖车型只有几款,因此,很难实现集约化的柔性配比,成本居高不下,生产和销售的矛盾变得不可调和。此外,由于体系研发实力羸弱,产品与市场严重脱节,庞大的研发计划变成庞大的鸡肋。
这种由于战略错位造成的危机本应该通过渐进改良来修复,但对奇迹出现的渴望变成不可阻挡的投机。于是,一系列人事变动浮出水面,吉利的浮躁正在将奇瑞的故事重演。
2013年的汽车市场上,自主板块的正能量代表是上汽和长安。这两家国有车企从内心认为研发能力的建立非一夕之功,必须长期投入,脚踏实地,甚至忍辱负重。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上汽,凭借两大合资公司提供的资金和人才资源全情投入自主板块。通过跨国并购和“上南合作”找到了撬动市场的支点,然后稳扎稳打,构建了堪比通用和大众的体系能力。“十二五”期间,上汽的研发投入高达450亿元,荣威和MG在成功跨越年销20万辆后,成为品牌溢价能力最高的自主汽车品牌。
今年的上海车展上,长安致尚XT受到热捧,成为最炫的展车之一。这款即将于近期上市的新车,代表了汽车中国制造的全新水准。在致尚XT之前,悦翔、逸动、CS35都呈现出优秀的市场战力。
事实上,长安乘用车板块的高歌猛进是多年专注研发的结果。过去5年来,长安的研发投入已经超过160亿元,进行“五国九地”研发布局的同时,重庆正成为中国汽车工程师的集中地,研发人员超过6000人,高端海归技术人才近百人。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副院长、总工程师赵会是长安引进的第一个海归,在福特工作了12年。2006年加盟长安时,他所负责的碰撞安全部门只有4人,现已超过百人,2015年将达到300人。去年,作为国内首批参与新五星碰撞安全测试的产品,逸动最终以52.9分的成绩获得五星评价,并至今保持着国内乘用车的最高分。6月5日,长安汽车在重庆举办了“安全1+1”首届技术嘉年华,全面展现了长安汽车的技术研发成果。
摒弃浮躁心态,丢弃投机目的,尊重汽车工业的发展规律,敬畏技术创新,敬畏市场需求,敬畏专业人才,敬畏消费口碑,脚踏实地,知行合一。这才是自主汽车勃发的基石。
武卫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