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市的伊犁师范学院,有一支由43名队员组成的国旗护卫队,队员们着装整齐,用可以与专业仪仗兵媲美的队列和姿势举行升降旗仪式。每到这个时候,校园都安静了,人们庄重地注视着的五星红旗徐徐升起或降下。
在伊犁师范学院,升降旗仪式每天都举行,寒暑假也不间断,迄今,已坚持了19年。
国旗护卫队目前也已是第19届。整齐的队列和标准的姿势背后,是大量艰苦的训练,每一届护卫队成员的课外训练时间大概是1000个小时。他们日复一日地在校园崇德楼门前的广场重复着升旗路线,在坚硬的水泥地上磨出了4条明亮的直线。
也有人曾提出质疑:“放着悠闲的大学生活不过,何必自讨苦吃?”
这批90后大学生认为,“大学生活不止一种过法,用护卫国旗的方式诠释青春,是值得骄傲的”。他们对自己的要求近乎严苛,如果哪天升降旗时间不准,会让他们一天心情不好;即便是到偏僻的农牧区村落实习支教,也要把那里中小学不太标准的升降旗流程规范成庄重的仪式。
一起吃苦的幸福,别人不懂
两年前刚入校时,哈萨克族男生胡阿什别克毫不掩饰调皮的天性,首次班会上,他就在桌子上翘起了二郎腿。老师讲课时他总爱插嘴,以显示幽默感。
这名个性张扬得令人挠头的90后加入了国旗护卫队,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英姿飒爽的军人。事实上,“圆军人梦”“穿上那身橄榄绿”是多数学生加入国旗护卫队的初衷。
国旗护卫队是由学院团委进行业务指导、学生自行训练管理的学生社团组织。每年有几百名学生报名,但经过选拔能成为正式队员的仅有50人,其间,若发生日常考核不合格、学业挂科等情况,还会随时清退。
因此,对许多学生来说,进入护卫队,“个性”与团队精神相互磨合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队列训练时,胡阿什别克总喜欢瞅过往的行人,队长和队员经常纠正他。虽然胡阿什别克嘴上不说,但内心不服,“为啥要管我?”他把不满发泄到喊口号中,“一二三四”,扯着嗓子吼。
很快,年轻人在队里建立了友谊。每天清晨提前离开温热的被窝对每位队员来说都非易事,但国旗护卫队纪律严明,迟到3次,无故不到两次,必须退队。同一楼层的队友成了彼此的闹钟,刚开始,贪睡的胡阿什别克总需要队友来叫,这种感觉令他羞愧,一个月后,他开始叫别人起床了。
队友之间的竞争也让枯燥的训练变得苦中带甜。队列中同排的徐洪祥就是胡阿什别克的“劲敌”,他们甚至会比拼站军姿时,谁多眨了几次眼睛。更多的人则和自己“较劲”,比如女队员王彦娥,站军姿时腿总爱抽筋,但就算两小时后腿僵硬得像木头,她也要硬撑着坚持。
四季更迭中,团队的每个人都在成长。所有人都期待在队里过生日,虽然没有蛋糕和娱乐活动,但全体队员会齐唱生日歌,轮流表达祝福。“生日会”一般放在当天升旗仪式结束后,几乎没有不喜极而泣的“寿星”。感到训练疲劳时,队友们会排成一支长“蜈蚣”,互相捶打背部,放松心情。
“和你一同笑过的人你也许会忘记,但和你一同哭过的人你会永远铭记。”外表娇弱的第19届国旗护卫队队员古丽哈那提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对国旗的感情一天天在加深
哈帕尔参加过两届国旗护卫队,寒假期间,他曾因晚起错过了升旗时间,要知道,那时校园里几乎空无一人,可他仍为此感到懊恼。
为给家里减轻负担,下午6点降完旗后,哈帕尔会到酒店当服务员,一直工作到深夜,每小时赚8块钱。那天,因为太累一觉睡到太阳升起,他赶紧扛起旗杆就往国旗台跑,升完旗,他立即给队长打电话报告错误。之后,为专心升降旗,他辞去了工作。
临近春节,校园里的人越来越少。跟随42秒的国歌完成升旗后,他会独自在空旷的广场训练队列姿势,在路边石阶上踢正步。下雪时,校园白茫茫一片,早起的哈帕尔推着雪板把国旗台周围清扫干净,路上只留下自己的一串脚印。
在团队里,哈帕尔原本性格较内向,不愿主动与人交流。可是,他太寂寞了,几乎被一种强烈的孤独感击倒了。他开始挨个给队友打电话,和他们交流。他的手机成了热线电话,队友的电话一个接一个,这些鼓励让他撑过了那难熬的假期。
“那时我对国旗的感情和认识还不够深”,哈帕尔后来懂得,升旗仪式代表着一个国家文化的精粹,庄重的仪式是对国旗最好的尊重。
每个队员都会经历类似的变化,慢慢地,他们会发现,每天升国旗的感觉都不一样。
升旗手们早练就了好功夫,校园广播的国歌是42秒,转动摇柄42圈,国旗就会稳稳地升至旗杆顶端。每天,国旗护卫队都被“万众瞩目”,除了寒暑假,所有伊犁师范学院的师生都要参加每天清晨的升旗仪式,无论在校园的任何地方,都会面朝国旗的方向,唱国歌、行注目礼。
别人不知道,国旗护卫队成员是如何精心地爱护国旗。国旗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能落地;凡是下大雨,要在最快时间内降旗……
队员邹东升的任务是负责每天降旗后保管国旗。虽然只是接旗递旗,但他努力学习天安门国旗护卫队的标准姿势,挺直胸膛,将降旗手绑好的旗杆扛在右肩。
这个姿势会保持到他返回宿舍楼,宿舍的同学已经习惯了和邹东升一起守护国旗。
国旗护卫队员犹如火种,在各地递国旗精神
不知从哪届开始,队员们根据广场的实际情况精确地计算出15个正步、27个齐步的升旗队列行进路线,这几个数字还有更深层次的意思——“要我爱旗”;也不知从哪届开始,“风雨无阻,百炼成钢”成为队训,为及时了解学生艰苦训练中的心理变化,团委书记和队员一起在周记上写励志话语……国旗护卫队的传统就这样一年年地传承发扬,从1994年建立至今,接力棒已经从70后、80后传至90后手中。
“很多双寄予厚望的眼睛盯着我们,只有越来越好,才能不负嘱托!”生于1993年的第19届国旗护卫队队长胡阿什别克目光坚定地说,他虽然因爱开玩笑被称作“长不大的小孩”,但换上军装,就变了模样,异常严肃认真。
队列训练时,老队员们常不由自主地跑来看他们训练,并悄悄站立一旁,给新队员擦汗、倒开水、提建议。
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阿依古丽是首届国旗护卫队队员,当她看到国旗护卫队成为一支越来越专业的“仪仗兵”后,她激动地流下眼泪,19年前绑砖块练正步的情景如同刚发生一般。作为伊犁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阿依古丽也在学校建立了国旗护卫队。
每年,伊犁师范学院都要安排学生到农牧区学校实习支教,和其他学生不同,国旗护卫队的队员会带上国旗,他们坚持走到哪里,就把“国旗护卫队”建到哪里。迄今,队员们已经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边境线上的乡村学校组建了200多支国旗护卫队。
冯英兰实习支教的学校位于昭苏县喀拉苏乡上喀拉苏村,因条件简陋及国旗知识的缺乏,学校虽然有旗杆,但只有举办重大活动时才会举行简单的升旗仪式。冯英兰和队友们用手机播放国歌,给乡村的“小升旗手”讲解升旗动作要领,支教时间虽然是暑期,但每天升旗时,附近的学生都自觉地很早来到学校,在操场参加升旗仪式。
小队员在冯英兰和队友的指导下,学写国旗礼赞,抒发对国旗的尊重。11岁的夏克提写道:“我们是清晨的朝阳,同国旗一同升起,我们爱五颗灿烂的星,因为她闪烁明亮。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我们爱护她,守卫她,让我们一同维护她。”
19年来,每一个国旗护卫队队员都如同一粒火种,在各地播撒国旗精神。
学生叶尔扎提曾经想不通,“平时的训练已经够苦了,为什么寒暑假升降旗的‘苦差事’还会有五六个队员同时竞争?”与他同寝室的国旗护卫队队员聂轮轮从2012年寒假开始一直没有回家,连续3个假期选择在校守护国旗。
这份执著让叶尔扎提敬佩:“这是一种很酷的大学生活,其他学生难以体会他们经受风雨锤炼的美好回忆,只能用心去尊重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