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业内流行的说法,近期热映的《富春山居图》,绝对属于一部“现象级电影”。从微博、微信到各类媒体、各种饭局,谈论这部“神作”的人如此之多,几乎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观众和影评人齐声斥责,认为这部“奇葩”电影刷新了国产影片的下限,它让以前出现过的所有烂片都可以被原谅了;就连导演冯小刚也评论称:“从今以后,可以用‘《富春山居图》前’和‘《富春山居图》后’来划分电影史。”
这部扬言要与好莱坞大片叫阵的国产特工影片,集结了刘德华、林志玲、佟大为、张静初等知名影星,融合了特工、科幻、恐怖、夺宝、动作等大片元素,最终“乱炖”出的却是一部让观众直呼上当的超级混搭大片。但最不可思议的是,这部叙事逻辑一塌糊涂、人物关系莫名其妙、后期剪辑乱七八糟的影片,首映日狂揽4600万元票房,并在骂声中创下了“两天过亿”的成绩。
不少媒体在分析《富春山居图》现象时都认为,“低口碑高票房”得益于片方另辟蹊径的“负面营销”——不宣传电影如何好看,反而将铺天盖地的批评当作卖点,以此激发观众的审丑心理和观影好奇心。确实,无论是导演孙健君将影片自嘲为“梦游片”,还是主演刘德华向观众“道歉”,抑或影片官方微博“鼓励”大家一吐为快,都让一些观众萌生了去影院“看看这部片子究竟有多烂”的冲动。
不过,相较于网友批评和媒体炮轰,更值得忧心的是,这部“烂片”在商业上的成功,折射了中国电影行业一种畸形的成功学——票房成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只要能够票房大卖,影片的艺术性、价值观乃至观众的感受都可以不管不顾。
在《富春山居图》中,从科幻元素到特工情节,从夺宝探险到魔术杂技,几乎所有能形成票房卖点的元素,都被导演堆叠杂糅其中,最终呈现给观众的必然是一场不知所云的“视觉灾难”。如今很多电影无法用传统的影片类型来归类,越来越像“乱炖”各种大片元素的大杂烩,显然就是打着网罗更多观众的小算盘。
一部影片质量的高低,与创作者的专业水准直接相关,但如今敢执导筒的人,确实鱼龙混杂。赵薇拍《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尚属“演而优则导”;“参加过两次摄影培训班的著名大提琴艺术家”孙健君“跨界”执导《富春山居图》,却是影片质量低劣的关键原因。无独有偶,未映先火的电影《小时代》,虽是作家郭敬明的“跨界”之作,但有庞大的粉丝团撑台,这部影片的“成功”也毫无悬念。
媒体在分析《富春山居图》的“成功”时,容易忽略的一个因素是,这部影片不仅让口碑不错的《疯狂原始人》强制下线,更在档期内的黄金时间段得到将近40%的超高排片率。其中的奥妙在于,中影集团是这部影片的联合出品方之一。电影行业的人都清楚,中影集团和华夏影业实质上已成为左右电影档期和排片率的垄断性力量,只要能与他们保持良好关系,要创造“票房神话”并非难事。
从以上三点分析可以看出,高票房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行业唯一的“成功”标准,为了追求漂亮的票房数字,一些人不惜以违背电影市场规律的手段来包装、营销电影,甚至以牺牲其他影片的方式让烂片“逆袭”。对善于盲目跟风的中国电影业来说,《富春山居图》的“成功”无疑是非常危险的,它所彰显的畸形价值观,很可能将一些电影人和电影投资者引入歧路,最终进一步拉低国产电影的水准。
中国电影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但电影行业的发展不应该止于票房数据的逐年攀高,而应有一个日渐成熟的电影生产机制作为底盘。让电影市场少一些《富春山居图》式的非正常“成功者”,需要电影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对片面追求票房的不良倾向进行纠偏,也需要观众能够善用“用脚投票”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