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6月2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他从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成为一名普通的一线教师。
他给自己15年的任期打了83分,他说,最大的遗憾是“为学生做得远远不够”——

不把大学党委书记当官做

本报记者 宣金学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6月26日   10 版)

    6月20日,在东北师范大学校史馆报告厅,盛连喜以校党委书记的身份参加了最后一次会议。他穿着一件淡紫红色、洗得有些发白的T恤,皮肤暗黄,像一位朴实的农民,在其他一尘不染的白衬衫西装比照下,显得格外惹眼。

    教育部党组成员、纪检组长王立英在会上宣布免去盛连喜校党委书记的职务。“我不是退下来,而是进入教学科研第一线。”担任书记15个年头的盛连喜解释说。

    会场里的他不知道,一些学生和老师,早已在会场外,捧着康乃馨与百合,等着迎接这位在东北师大学习、工作、生活了40余年的老书记回到第一线。之后,学生们还偷偷准备了一场小型联欢会,为盛连喜的卸任,好好庆祝一番。

    “盛老师终于可以轻松一点了。”盛连喜的博士生马良说,“几年前我刚来读书时,盛老师的头发白得没有这么多。”

    很多学生从盛连喜的微博里得知书记即将离职,表达了各种祝福与不舍。“都60多岁了,年纪大啦,连任了三届,也该离开啦!”盛连喜说起离职的原因,倒是非常轻松。

    在任免大会上,王立英谈到,盛连喜“把一生最宝贵的时光都贡献给了东北师大”,他在任的这15年,“成为学校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 

    在这15年里,东北师范大学的二级博士点由之前的十几个,发展到现在的128个。省部级实验室由最初的1个,变成现在的18个。美丽的净月校区也拔地而起。招生规模翻了一番……

    他给自己的工作打了83分。他说,这15年,他“没有偷懒”。

    盛连喜觉得最大的憾事是“为学生做得远远不够”。不过,当他将这句话发在自己的微博上后,学生们回复最多的是,“书记,您做得已经够多了”。

    在很多场所,这位正局级书记都强调,“我是个老师,不是个官员!”如果非要说他是个“官”,他更愿意把自己称作“后勤服务长官”。

    他的微博热闹极了。学校超市前的桃树被砍了,有学生向盛连喜讨个缘由;树上滴水掉虫子,也请盛书记动员生命科学院管一管;还有在宿舍打电话没信号了;宿舍楼的甩干机甩一次衣服要1块钱太贵了;找不到学校邮局的位置了……“有问题,找盛书记”这句话流传在一届又一届学生中。

    “我2001年刚来学校时,学长们就这么告诉我。”在东北师大读了10年书,最后留校任教的历史系老师高宇轩告诉记者。他在读大四时,一度对前途感到很迷茫,他给盛书记发了封邮件。“没想到盛书记真的回复了。”盛连喜在邮件中鼓励他在学术道路上“坚持下去”。 数年后,在学校带四个班课的高宇轩不忘把那句话继续传给学生。

    在“微博达人”盛连喜的带动下,东北师大官方微博,网络服务部、校友会,以及一些学校党办工作人员的微博也相继开通。一些工作人员会在盛连喜的微博评论里直接答复学生,或者反应给相关部门。很多问题在一两天甚至几个小时内就得到了解决。

    高宇轩也是盛连喜14万粉丝中的一个。在他看来,这里是东北师大一个很好的民主平台。

    盛连喜1975年毕业于东北师大生物系后,一直从事生态学研究。从1995年担任学校副校长到升任党委书记,他一直把学校看做一个生态系统来研究和管理。“学生是消费者,教师是生产者,行政人员是分解者,”盛连喜挥动着手臂打起比方,“大学管理的根本,就是促进不同种群、群落的协同进化。”

    在他看来,自己的工作也谈不上什么方法,不过是学科知识的应用。如果再加一点,那应该是因为拥有一种情怀。

    盛连喜刚毕业的两年,被分配到长春乡下的一个农场做副场长。在那里,他喂过猪、刨过粪,学会了开拖拉机和大汽车,与工人们打成一片。加之自己出生在吉林松江河的一个偏僻山区,他一开始就有一种“亲民情怀”,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这种情怀越来越浓。

    学生们经常在食堂看到盛连喜和大家一起吃午饭,拉家常。去年长春冬天的极寒天气里,盛连喜经常一下班就带着工作人员跑到学生宿舍楼里,去摸摸暖气够不够热。

    据他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盛连喜的午饭90%都是在学校食堂解决的,他几乎吃遍了所有食堂的所有窗口。“我最喜欢吃的是抻面。”他用餐非常简单。

    也有人说,有些学生反映的问题很搞笑。但在盛连喜眼里,学生的事无小事。“是我们的工作不到位,这些问题本不应该由学生指出来。”这位生态学专家一直认为,学生和老师是大学生态系统里面最为重要的种群。

    东北师大的学生中,来自农村和小县城的学生比例占50%以上,这是让盛连喜感到自豪的一个数据。作为两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也多次关注农村教育、高考改革等问题。

    每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他都因为快言快语成为“明星人物”。在众多称呼中,除了“盛教授”外,他最喜欢的就是“盛委员”了。

    他也会和学生们探讨一下“择偶标准问题”,在微博上看到延安城管打人的视频,也禁不住骂一句“畜生”。在他的2013年述职报告里,他就坦诚提到,自己处理有些问题时显得急躁些,有时甚至口出脏话,对一些同事深表歉意。

    他也希望能把东北师范大学建设成一所有个性、有特色的世界知名大学。“我们离世界一流大学还远着呢,”盛连喜猛吸了一口烟,“不是靠几栋大楼就能弥补的。”在他看来,“特色就是水平”。

    他曾批评国内小学到大学的评价体系太急功近利,缺乏对个性的鼓励。“生态上的多元化,是生态系统稳定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位生态学家从专业领域找到了支撑点。他主张以多样化来判断一个孩子,并提倡教授要有个性,学校要有个性,学生要有个性。

    盛连喜心中理想的大学是“有人物、有故事、有空间、有代表”。换句话说,就是有大师,有积淀,有做学问的支撑条件,还有杰出的校友代表。

    但是,就像环境治理一样,改革高校生态也是困难重重。用人制度的改革、人才评价体系的改革,是他遇到的难点中的难点。

    盛连喜和他的团队也积极推动了一些高校改革,但“常常是阻力很大”。在他没有得到的17分里面,这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但是,让他满意的是,自己清楚地知道党委书记和校长之间的区别:“我不是学校的法人代表,而是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用生态学的观点来说,党委书记和校长属于“同资源种团”,发挥相似作用,属于“似然竞争”。也就是说,两者应通过系统的各种关系,减少直接对抗,避开竞争,形成合力,实现系统各组分的协同进化。

    在担任校领导期间,盛连喜以不插手基建、招投标、招生等事项为荣。这也是他离职前留给后任的忠告。“不插手不等于不过问。”盛连喜补充道,“有些事情过问一下,质量就能提高些,钱花的效益就可能增大些。”

    在任免大会上,“公道正派”一词被反复提及。在盛连喜看来,不功利,才能正派。

    “我个人认为基本尽职了。”他在东北师大的最后一次述职报告中说。

    离职后第一天,盛连喜一觉睡到自然醒。这是他曾经奢求的生活。以前,他几乎没睡过几个安稳觉,一听到消防车的警笛声,心里就闹腾,最怕很晚接到学校的电话。

    许多人打来电话询问他“下台”后的感受,他回答:“舒服。”

    “并没有特别不一样的感觉。”盛连喜点起一支烟,“只是压力小了,也轻松了一些。”

    但盛连喜仍然很忙。卸任后的第一天,他上午审阅《应用生态学报》的一篇稿件,下午赶往吉林农业大学,与李玉院士讨论“吉林省动物志、植物志和菌物志”的研编工作。

    随后,盛连喜来到净月校区的办公室,交还房门钥匙,一直待到下午6点多。他周围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也一直等着他一起下班。盛连喜一出来,他们便围了过来,口里仍称呼着“盛书记”。“不要叫我‘书记’了,以后叫我‘老盛’。”说着,他走出办公楼大门。

    周末,他到野外实验站和师生们一起吃饭,盛连喜脱了鞋,盘腿坐在椅子上,拿着烟,喝着酒,嚼着小葱大蒜和煎饼,谈兴极浓。

    盛连喜规划好了以后的生活:拿出一段时间来好好读书,多花些时间陪陪夫人,自己制豆浆喝,还要把过去失去的搞业务的时间,往回抢一抢。

    盛连喜退下来,最高兴的是他的夫人,因为“以前盛老师属于学校,现在属于家庭了”。

    离职的那一天晚上,同事要给盛连喜办一场欢送会。盛连喜躲开了,他一早就陪爱人回了家,谁邀请也不去参加:“退下来了,就是要过正常人的生活。这才是拿得起放得下的风度。”

本报记者 宣金学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6月26日 10 版

不把大学党委书记当官做
老鼠打猫就是有理
阿加莎改了结局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