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高考已经结束,媒体议论得最多的是尖子生和状元,但这只代表少数人的轨迹。成绩不优秀或不顶尖的怎么办?有没有成功的办法?我的看法是,成绩的好坏,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仅是一个条件。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因素往往会被忽视。
女儿熊融融出生时,我们没有像其他父母一样,买张婴儿床放在卧室内,而是回家后的第一天就让她单独睡在一间房里,哭闹时才去看看她。孩子跌倒我们从来不扶。这样的狠心是希望能锻炼她的独立性,虽然她那时无法明白,但我们知道,随着年龄增长,自然就会养成习惯。
作为法医学教授,解剖尸体是一项例常的工作。这么多年来,数量多得无法统计。站在职业的角度看,其实一个人的生命就是一个过程,区别仅在于长短、经历不同而已。国内的民俗常常将生死神秘化,但我却希望孩子能勘破。
她两岁多时,我就把她带到了解剖台旁,看着我和同事做事。一般的女生看到电影里血淋淋的镜头都会惊恐,而女儿却在观察中慢慢适应。到了上小学时,她已经能帮我来操刀,拿“工资”了。对生命的了解让她对人生不再害怕和担心。
女儿读书前,作为大学教授的我从来都没有提前教她学习知识,惟一的督导就是背“三字经”,只要她不做错事,我都任其自由发展。上学后,我们也不以学习成绩来束缚她,家长会从来不去。
很多人不理解我的做法,但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对孩子天天逼、苦苦学,幼小的心灵会产生巨大压力。
家长逼紧了、训惯了,孩子就不会主动作出选择,导致缺乏责任心,长大了会不敢创新,惧怕挑战。
学习的事情虽然我不管,但孩子的生活习惯我们抓得却很紧。当她长到了灶台那么高时,我就让她帮家里洗碗,清晨出去给家人买早餐。做得好时,便给她奖励。
父母坚持营造这样的环境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女儿的初中是在湖南省重点中学、岳云中学度过的。高中则到了衡阳市内的二中学习。二中并非当地名校,虽然女儿班上的老师很优秀,但孩子的成绩却不是拔尖的那类。考虑到国内教育中,高三阶段都是为高考而复习,我开始产生了让女儿到国外念书、接受更好教育的想法,但却为孩子在外谁来照顾而犹豫。
16岁的女儿听到后欢呼雀跃,到了机场直呼“byebye”,丝毫不担心初次出国还要在法国转机到曼彻斯特的旅程和未来几年异国他乡独自生活的艰难。
临行前,我仅有三条告诫:混不好就回国,不能吸毒,不能把身体搞垮。
事实上,多年的锻炼已给女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英国读书的6年,除了学费,其他都是她自己打工挣来的。她研究生毕业时,当初同去英国的其他品学兼优的3个女生,或者提前结束学业回国,或者延期毕业。
研究生毕业后,女儿凭着对“保险工作中的道德风险评价”的独到研究,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顺利成为一家英国保险公司的雇员。
但上班不久,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公司裁员。按照中国的规矩,我们夫妻建议她到领导家里看看,“孝敬一下”,免得丢了刚到手的工作,却被她以“这边文化不同”而拒绝。
没有想到的是,当公司裁员后不久,胆大的女儿竟然以“裁员后自己工作量大增为由”要求加薪,并顺利获准。现在女儿已经当上了这一著名保险公司的部门主管。
2010年上半年,女儿回国正碰到欧洲冰岛火山爆发,航班无法返回英国,而只能飞到瑞典。而到了当地,却被告知无法落地签证。女儿代表30多位乘客与大使馆和航空公司谈判,以搜集到的过去类似案例,据理向各方力争。最终获得使馆方面同意,航空公司还专门派车将这批乘客从瑞典一直送到英吉利海峡的轮船码头。
后来才听到这个消息的我们备感欣慰——多年专注于培养孩子“自信、独立、坚持”的努力没有白费,在异国的土地上,女儿已经驶上了自己人生的快车道。
(本报记者 洪克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