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召开的以“观念致胜”为主题的2013(高端)家庭教育峰会上,李天一成了热门话题。
翻开李天一的简历,这是一个被众多光环照耀的孩子:4岁入选中国幼儿申奥形象大使,后跟随名师学习钢琴和书画,10岁加入中国少年冰球队,多次参加国内外少儿冰球比赛,以及无数的各类奖项得主。
心目教育创始人陶丽建议换个角度看李天一:“显然他不缺知识,智商很高,学了很多的专长技能。但是就是缺一样,可怕的是现在我们家长被逼无奈,把那一样都给忽略了。”
缺少“那一样”的不仅仅是李天一一个人。陶丽继续举例: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四川大学一学生因被人嫌丑杀一人砍伤两人,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疑遭室友投毒经抢救无效死亡……
“是什么让这些学子在青春年华结束了同伴的生命?他们到底缺什么?显然他们不缺知识和文化。”陶丽说。
在陶丽看来,他们和李天一一样,缺少的都是“德”。
与会的嘉宾也都有相同的感觉:过去,我们的教育一直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现在看到的更多是智体美的发展越来越红火,但是德的问题却显得有些苍白。
历史老师袁腾飞认为,原来讲德智体美劳,德排在第一位是没错的。智如果仅仅是指学习成绩,那就可以放在最后了。但是德,一定排在第一位。“人不怕有德无才,有德无才可以是榜样。中国古代用人首先看人的德行,最可怕的是有才无德。”
陶丽告诉年轻人:在社会上你可能看起来很优秀,但是如果你只是有知识会学习,很难有所作为。在她看来,如果我们这一代不重视对孩子德行的培养,等于把孩子亲手推到坑里面,我们成了下一代的掘墓人。
谁又是在情智方面影响孩子最大的人呢?答案很明确:孩子的终身教育者——父母。
中国儿童中心主任丛中笑认为,成人实际上是儿童的看护者,一个好的看护者,应该是这样带领和引领孩子,他要陶冶、唤醒、促进和支持。但是现在孩子最多的问题是:我学习有什么用。他们忘掉了学习所有知识的本源。
马云曾经是陶丽的老板。马云的经历像“一千零一夜”一样,10年间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在变化的过程中,马云体会到:父亲用十几年的时间一点一点在影响自己。
马云的一句话让陶丽印象深刻:父亲是把铁锹。铁锹起什么作用了?实际上,父亲没有教他什么,只是发现他的兴趣,发现他的兴趣以后鼓励他,让他凭着自己的兴趣做事情,然后把兴趣经过学习沉淀,发挥最大的潜能。
丛中笑记得一位教育家说了这样一番话:“我们的孩子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
“素质教育和德育教育不是一个口号也不是学校的事情,家长不要只是盯着孩子的学习:如果孩子还小,就更多地给孩子一些品性和智力的启发;如果孩子已经上中学,要跟他交朋友,把他心灵深处的东西调动起来。”丛中笑说,一定是人来驾驭知识,此外,一定要让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
以独生子女普遍稀缺的合作精神为例,丛中笑说,虽然合作中孩子可能会受人欺负,会吃亏,但是没有关系,这是孩子成长中必上的一课。合作中有苦闷,就会思考,如果没有经历过这些事情,反而是长大以后才遇到,冲突感会非常强,压力很大,心理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孩子的底色,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无论愿意不愿意,都会伴随他的童年,而童年又会伴随他的终身。”丛中笑说,所以早遇到比晚遇到好,早遇到早学习。
丛中笑说:“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只见知识不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