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28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连续报道了杭州湾水质污染现状,称我国最大渔场舟山近海资源面临枯竭,渔民需漂洋过海几十个小时到远洋之上,才能打到鱼。渔民直指,造成这一后果的罪魁祸首就是杭州湾沿岸的污染企业,主要是分布在各工业园区的约210家化工企业。
近海打不到鱼,原来鱼类已移民远海了,所以海鲜越来越贵。照此下去,恐怕真会“守着东海无鱼吃”。此种情形绝非杭州湾一地独有。因为污染,当下已难得吃到优质淡水鱼了,而今近海的鱼也被污水毒死了,不久的将来,人们将面临无鱼可吃的境地。鱼没了,人类能活得很好吗?
前些日子笔者去柬埔寨进行了三日游,当地工业经济不发达,远不及中国富裕。暹粒的地陪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没企业,百姓全靠旅游业和农业为生。柬人虽穷,但他们生活在没有那么多污染的环境里,吃的都是绿色食品(导游说,在柬埔寨也许杀人不会被枪毙,但生产有毒食品必死无疑)——顺便说一句,洞里萨湖的鱼特别好吃,所以同行友人看到睡在吊床里的大人、小孩不止一次感叹:柬埔寨人的幸福指数比我们高。
回国第二天,听太太与一位宁波商人朋友通电话,对方刚从尼泊尔旅游回来,嚷嚷说要移民尼泊尔——原因无他,那儿没污染,环境好。
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个问题,即发展经济到底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好还是更坏?经济发展起来了,人民口袋里有钱了,但生活在一个空气、水质均被污染的环境里,吃的是有毒蔬菜,饮的是污水,吸的是有毒空气,这样,哪怕家财万贯,又有什么意义呢?
因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包括杭州湾在内的沿海港湾均被严重污染了,可怜的鱼类失去了生存的家园,死的死,逃的逃,这些鱼儿能不苦吗?当然,最后苦的必将是人类自身。人类一旦将近海鱼类赶尽杀绝,接下来必定会反斫自身,置自身于一个不宜生存的恶劣环境,在污染中加速病死。今天鱼的命运,就是明天人类命运的写照。
近海的鱼快要绝迹了,沿海的人能免遭鱼的命运吗?这取决于以下几点:
首先是沿海省份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切勿重蹈“先开发后治理”覆辙,因为海洋污染比陆地污染更难治理,成本也更高。其次要实行最严格的临海工业规划,在执行中不能篡改和走样。如浙江省,就应严格按照2003年省政府制定的《浙江省杭州湾产业带发展规划》,将低碳高效高附加值产业作为杭州湾未来发展的方向,把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禁止高污染企业进入园区。第三,实行最严格的项目环保论证、最严厉的污染排放处罚机制,同时,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对查实的偷排污水企业予以严厉处罚;最后,则是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将高污染企业逐渐迁出杭州湾,这是关键,必须得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