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张旗鼓关闭其位于中东、北非多处使领馆至穆斯林斋月结束,并宣称其正遭受“9·11”事件以来最严峻的恐怖威胁。然而,不论是此次行动选择的时机,还是其应对举措,都大有令人生疑之处。
就相关问题,《中国青年报》记者8月5日采访了多位西亚北非问题和安全问题专家,力求作出多维解读。
恐怖威胁可能有,但可能被夸大
美国对其海外机构发布一些安全警告,这并不新鲜,新鲜的是这一次美国发出安全警告并关闭的驻外使领馆达到22个,是个前所未有的规模。
反恐问题权威专家、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伟教授分析说:“美国在中东地区面临的恐怖威胁客观存在,但可能被夸大了。”
李伟认为,美国这次如此大动作,有其对外公布的理由,即情报部门截获到“基地”组织计划在8月对美国驻外使领馆或美国公民进行袭击的情报。这很可能是真实的,只是威胁的程度与评估现还不得而知。
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西亚北非研究所所长牛新春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基地’组织等恐怖极端势力在西亚、北非回潮,是当前的大趋势,但有没有严重到美国要关闭这么多的使领馆,还是值得观察。”
恐怖袭击正在全球重新活跃
牛新春指出,最近1个月来,“基地”组织等恐怖组织在西亚、北非的活动能力达到近五六年来最活跃的水平,一个月内竟在利比亚、伊拉克、也门、巴基斯坦、阿富汗等6个国家实施了6起大规模劫狱行动。在这一背景下,美国对该组织的新威胁高度警觉,完全可以理解。
他强调:“对于美国来说,恐怖威胁是确实、客观存在的,毕竟‘9·11’以来,‘基地’组织等一直将美国视为头号袭击目标。但外界眼下并不清楚美国截获的情报具体到何种程度,威胁究竟有多大、多广。因此,现在很难判断‘恐’慌是否被夸大了。”
吸取班加西领馆遇袭的教训
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所研究员殷罡则向记者表示,美国这次高调关闭多处使领馆以应对恐怖威胁,很可能是吸取了班加西领事馆遇袭事件的影响。
去年9月11日,美国驻班加西领事馆遭受恐怖袭击,造成包括美国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斯在内的4名美国人身亡。这是33年来美国驻外大使首次死于武装袭击,美国国务院因此备受各方指责。时任国务卿希拉里为此多次前往国会接受质询,陷入极大被动。
殷罡分析说:“现在的国务卿克里吸取了希拉理的教训。既然有情报显示美国驻外使领馆存在恐怖威胁,那他就必须谨慎、认真、警惕地加以应对,作出严密防范的决定。”
至于“恐”慌是否被夸大了,殷罡认为,美国国会对国务院的决定有严格的审查制度,即便有夸大的成分,也会在合法的范围内。
至于美国将其在也门面临的恐怖威胁扩展到整个西亚北非地区,殷罡指出:“哪个国家的情报也不可能精确到将袭击哪个国家的使领馆,面对恐怖威胁,都是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整体进行防范。这算不上美国有意夸大恐怖威胁。”
大有为斯诺登事件公关之味
有德国媒体称,美国这次动作如此之烈,可能是为其监听丑闻大作公关文章。对此,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均表示:“美国当然会借机利用,但应该不存在主动设局的可能。”
李伟指出,自“9·11”事件以来,美国驻中东、北非、南亚地区的使领馆哪一天不受到安全威胁?但从没见过美国如此大规模地关闭使领馆。美国政府在这个时候突然搞出这么大的动作,在一定程度上有“恐吓”国内民众的味道,意思是说,恐怖威胁眼下如此之大, “棱镜”计划就很有必要。“你们要安全,就要付出一定的自由。”这同时也是做给那些欧洲盟友看的。
中国网络空间战略研究所所长秦安指出,德国媒体推测美国借此转移斯洛登事件的尴尬,很有可能,毕竟它成功地将媒体的注意力从斯洛登事件转移到了空前的恐怖威胁上,而且这也可以减缓、化解美国国内与国际社会对美国政府监控网络的压力。美国自“9·11”后一直通过监控网络通讯和常规通讯来搜集恐怖阴谋情报,名义就是防范新的恐怖袭击。最新这一轮美国反恐举措,就是想借此向本国民众和包括欧洲在内的盟友们显示:监控是反恐的重要措施。但秦安坦言:“这只是媒体的推测。”
网络恐怖主义是人类公敌
秦安认为,应该从此次反恐举措中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要看到网络空间是全球一体化的大空间,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性;二是在网络空间里,恐怖主义是人类的公敌,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以及全球其他国家,都应携手应对网络空间的恐怖活动;第三是网络空间的恐怖主义威胁,要超过现实的恐怖活动。
对于美国借关闭使馆为“棱镜门”脱困,殷罡认为,这一说法牵强。他指出:“美国政府有借机炒作、转移民众注意力的可能,但说它主动设局为斯诺登事件公关,就有些牵强。”
殷罡认为,美国借此次恐怖威胁向国内外游说网络监控恐怖主义的必要性可以理解,毕竟,美国每年通过网络监控成功化解了数百个恐怖威胁。
本报记者 陈小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