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热爱中国,我希望死后我的一部分仍像我活着的时候一样能留在中国……”这是埃德加·斯诺临终前用生命的最后力量说出的一句话。
近日,斯诺安葬中国40周年之际,军旅作家丁晓平之历史传记新作《埃德加·斯诺:红星为什么照耀中国》出版座谈会,在埃德加·斯诺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的写作地——北京盔甲长胡同13号(今6号)举行,以缅怀这位架起中美人民友谊桥梁的先行者。
“一个天生的怀疑主义者”
天生的怀疑主义者,不是别人封的,而是斯诺自己对自己的评价。
“我出生在密苏里,但我却是一个天生的怀疑主义者。”在斯诺的自传《复始之旅》中,斯诺这样写道。
1928年7月,刚从密苏里新闻学院毕业的斯诺,满怀着对东方的好奇,偷渡来到中国,来到上海。本来打算只待6个星期的他,一待却是13年。
那时的上海,已经是国际大都市。但斯诺却对上海花天酒地的生活丝毫提不起兴趣,他的眼里满是中国人民的困苦。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斯诺决心把中国人民困苦的一面展现出来。
那时的国民政府,黑暗腐败,对老百姓生活的水深火热漠不关心。从小就充满质疑精神的斯诺愈发怀疑中国的未来,他从国民党那里看不到中国的一丝希望。
据国务院原副总理黄华先生的夫人何理良回忆,斯诺是受到宋庆龄和鲁迅等人的影响,了解到在中国的西北还存在一支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这才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在宋庆龄的介绍和安排下,斯诺于1936年6月到了陕北保安县(后为纪念刘志丹改名志丹县),见到了毛泽东和工农红军,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形势及出路,后来在周恩来的建议下,斯诺到了彭德怀领导的宁夏前线进行采访。”何理良夫人回忆道。
“在萨拉齐、包头,斯诺看到的是饿殍遍地,惨不忍睹的饥荒景象,看到的满是军阀和国民政府的不作为。但在共产党那里,他却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顾问陈秀霞女士在《埃德加·斯诺:红星为什么照耀中国》座谈会上如是说。
“我这一生最最宝贵的书”
“说真的,如果说我写了一些对中国有用的东西,那只不过是因为我倾听了中国人自己的意见。我把这些写下来,尽量做到坦诚直率——因为我的信念是大家都是一家人,我与中国人都是人类大家庭的成员。”这是来自斯诺的自白。
斯诺写的最有代表意义、影响最大的作品便是《红星照耀中国》。
陈秀霞拿出一本泛黄的《红星照耀中国》,激动地说:“这是我这一生最喜爱,最疼爱,又最最宝贵的书。”
这本封面上方印着《西行漫记》4个黑体字的著作,1937年在上海头一次被翻译成中文,并暗地出版发行。
斯诺把他在中国西北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成一篇篇通讯,最终形成了这本报道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中,有斯诺跟毛泽东等中共领导人的促膝长谈,有他在绥远、内蒙古看到的饥荒,有他与陕北边区农民的亲切对话。斯诺用客观朴实的语言展现着旧中国西北部他所能看到的东西,他用一颗怀揣天下的心诉说着中国人民的未来,诉说着中国未来的希望。
陈秀霞回忆道:“当时在上海,我们看完这本《红星照耀中国》,顿时觉得中国有出路了。是斯诺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希望。”
“斯诺来中国的时间不长,却受到了极深刻的影响。”何理良夫人谈到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对中国影响的时候说道:“他认为拥有古老文明的中国不应该受外国欺负,他看到了严酷的中国社会现实。只有在陕北,他看到了中国真正的希望,他决心站在中国人民一边,将中国报道给世界。他的报道,打破了蒋介石的封锁。他的这本书,曾先后翻印5次,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红星照亮美好未来
“作为拉开红色中国帷幕、架起中美人民友谊桥梁的先行者,斯诺是走在美国总统尼克松前面的英雄使者,也是毛泽东、周恩来等新中国领导人在特殊情况下或者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代言人’。”这是丁晓平《埃德加·斯诺:红星为什么照耀中国?》序言《瞧!这个美国人》中的一段话。
斯诺这个诚实、追求正义与真理的优秀的美国人,因为《红星照耀中国》中如实地反映了中国的现实,在美国被人称为“红色鼓动家”。为了处在水深火热当中的中国劳苦大众,他受到了委屈,但他被千千万万中国人所铭记,为历史所垂青。
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力群这样评价斯诺:“他热爱中国人民,他把中国最真实的社会现实以及中国未来希望之所在报道给了世界。斯诺本人不是共产党员,但它却是反法西斯的、有正义感的美国人。”
斯诺一生的愿望是希望能看到中美两国人们友好相处。
虽然在尼克松访华之前,斯诺离开了这个世界,正如宋庆龄所言,斯诺“未能活到亲眼看见自己的努力结出果实,这是一个悲剧。但是中国人民将永远以感激的心情记得埃德加·斯诺这位致力于中美人民友好的不知疲倦的活动家。太平洋两岸的子孙后代将受斯诺之惠,因为他留下的遗产将有助于研究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