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8月26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哲学随笔

把人当人使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闵家胤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8月26日   02 版)

    这句话是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讲的。《控制论》于1949年发表之后,维纳在1954年出版了另一本名著The Human Use of Human Beings,讨论“控制论与社会”。这本书中文版由陈步翻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当时,禁谈“人性”的极左思潮尚未得到清除,译者和出版社可能都还心有余悸,故不敢直译书名,被迫曲译为《人有人的用处》——同语反复,毫无意义。这个英文书名,我认为中文意译应当是“对人的合乎人性的使用”,直译则应当是“把人当人使用”。

    在人类历史上,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度,曾经有过“把人当祭品使用”,“把人当会说话的牲口使用”,“把人当愚昧无知的劳动力使用”,“把人当商品使用”,以及“把人当齿轮和螺丝钉使用”的种种情况,总之是不把人当人使用。当然,也有社会“把人当人使用”的情况。

    在上一个世纪,计划经济同市场经济竞争了几十年,为什么结果是计划经济落败而市场经济获胜呢?我认为最深刻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逆人性而市场经济顺人性。中国传统的社会-历史哲学讲“势”,我愿把顺人性治理称为顺势治理,把逆人性治理称为逆势治理。顺势治理如水之就下,无须强加外力而效果颇佳;相反,逆势治理如逆流而上,必得强加外力而效果不好。

    试回想中国施行计划经济的年代,各单位都需要党政工团妇不断做政治思想工作,需要开大会、做动员甚至开声势浩大的誓师大会,需要政治学习甚至不断搞运动整人,需要抓革命、促生产甚至挑灯夜战,还需要人人斗私批修,年年评劳模戴红花,“天天读”学毛选。结果生产还是上不去,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改革开放年代,逐步推行市场经济,打破铁饭碗,实行雇佣制和聘任制,用市场、工资和奖金调节,调动人的利己本性,不再做那些无用功,结果生产上去了,经济发达了,物资丰富了。可见人性的力量。

    是呀,人性利己,可始终是推动生物进化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人有无穷潜力,可是这潜力既是动力也是破坏力,恰如元素中的铀235:既可以用来造原子弹,也可以用来发电。把铀235用来发电提供动力,而又不让它的放射性外泄造成破坏,就要建造安全可靠的核反应堆,社会“把人当人使用”也得这样。核反应堆需要设多层防护,对人的使用也需要设多层防护。第一层防护是道德,第二层防护是政策,第三层防护是法律。

    道德是心防,是隐形防护层,靠从小养成和个人内心自律,它给人性提供的释放空间最小。某些社会倚重道德,对人性束缚过紧,结果培养出许多人格萎缩的伪君子,有时甚至上演礼教吃人和宗教戒律杀人的悲剧。政策是执政党和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社会目标制定的临时性规范,是柔性防护层,它给人性释放提供中等大小的空间。政策便于动态调节,然而政策多变又令执行者无所适从,直至“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而失去效用。法律是国家制定和颁布的社会普遍规范,由司法机构强力实施;既规定权利,又规定义务,既规定行为模式,又规定法律后果,因此是刚性防护层,它为人性释放提供了最大空间。

    亚里斯多德写道:“法治比任何一个人的统治来得更好。”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法治的原则:个人可以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禁止;且政府不能做任何事情,除非法律许可。因此,法治,也只有法治能实现维纳的愿景:令个人得以“最大限度自由地去发展体现在他身上的种种可能性”,而又不对社会造成破坏;国家则得以“把人当人使用”,实现对人性的可控核裂变。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一切活动都有法可依,法制健全程度是现代社会成熟程度的尺度。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世俗社会,没有从小培养个人私德,成人就容易不遵守社会公德。政策多变,时有空子可钻;再加上法制有时被操控成柔性的。如果三个防护层都稀松,其总的结果当然是道德滑坡,物欲横流,乱象丛生,腐败透顶。

分享到:
主动推动可控的经济调整
就业难与新知识无用论
理性看待“登月造假”
把人当人使用
范仲淹和凯恩斯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