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8月2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胜利“梦”传承

扎根石油一线的两代大学生

东北师范大学 刘志昆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8月29日   05 版)

    “我们现在看到的地方,就是当年抗击风暴潮时,大家逃生所依托的建筑。”身高一米七的大王北油田采油四矿四队指导员张念国站在食堂的小门边,身后两米零二的风暴潮平均潮位刻度线标在他的头顶后方,使其显得略为矮小,“当时,全队的16名职工就是在这个房顶上,坚守了整整一夜。”

    在采油四矿四队的队部楼前,一件名为“力量”的雕塑作品还原了1997年的惊险一幕。雕塑中,采油四队的大学生指导员国梁,正带领着15名队员与“8·20”特大风暴潮做殊死搏斗。

    “那是我见过最大的一次风暴潮,水位直逼一楼顶层,一个浪打过来有好几米,都是从我们的头上翻过去的。”

    1994年,国梁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22岁的他认为,自己的第一个舞台应该在基层,于是放弃了到地质研究所和后勤机关工作的机会,主动申请去刚刚投入开发的胜利油田大王北油田。

    “吃水靠车送,通讯靠电台。”在大王北油田工作了20年的采油四矿主任师杨湖川对当时的环境深有体会。大王北油田地处滩涂盐碱地,距离采油厂驻地50多公里,喝水、交通都非常不便。

    采油队的艰苦超出了国梁的想象,却没有使他动摇,他一心想在基层干出一番事业。然而,1996年1月处理一次安全生产故障时,由于一名学徒工的误操作引爆了天然气,工作刚一年多的国梁被抬到医院抢救时已经奄奄一息。先后接受了四次植皮手术之后,他艰难地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医生叮嘱他不能再从事野外工作,不能再接触油品,但他最终仍义无反顾地返回了大王北油田。

    “艰苦是人生的必修课。选择艰苦需要勇气,战胜艰苦需要意志。”国梁说。在大王北油田,国梁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这种扎根一线的石油精神也逐渐传递到了新一代的大学生身上,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承,生根发芽。

    在采油四矿五队工作的孟祥菊是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毕业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便来到了大王北油田担任技术员。在工作期间,她主要负责5个井站的技术检测和分析工作,平均每天都要从队部到井站去一次,最远的井站在20公里之外。

    一个夏天的中午,刚工作不久的孟祥菊在井站做技术检测,井站的一位工人在她的指导下手工卸掉一块“丝堵”,但由于井站设备和装卸工具老化,工人始终没能把这块部件卸下。看着眼前这位四十多岁的石油工人汗流浃背的样子,孟祥菊建议他休息一会,下次找到合适的工具再做检测,没想到这位石油工人坚持顶着高温做完了检测。

    井站的工作间没有空调,中午非常热,但石油工人对国家财产的高度责任感,使孟祥菊对自己在油田的工作更为自豪,也更为细心。

    “来到大王北,我不后悔!”孟祥菊说,在大王北油田的工作让她发挥了自己的技术才能,并且接触到了基层生活,历练了自己。

    从国梁到孟祥菊,像他们一样奋战在石油生产一线的大学生还有许多,石油人不懈追求的“石油梦”也正一代代延续。

分享到:
“夫妻井”上空的星星
扎根石油一线的两代大学生
金牌采油队的“文化生产力”
油田社区老人的贴心拐杖
微感想
微走访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