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在接受本网站服务之前,请务必仔细阅读下列条款并同意本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青在线或中国青年报社,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 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按双方协议注明作品来源。违反上述声明者,中青在线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青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 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 本网站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文责作者自负。 5.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联系的,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

欢迎关注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二维码

2013年08月29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胜利“新”视线

金牌采油队的“文化生产力”

华中科技大学 何露露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8月29日   05 版)

    “看到这些果树,大致可以知道我们员工的素质。”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四矿采油九队指导员赵洪文充满自信地说。他站在果园里,果树郁郁葱葱、青果满枝。

    十多年前,赵洪文在九队约600平方米的院子里种下苹果树、山楂树、石榴树等,如今每棵树的枝头上都果实累累。赵洪文说,等这些果子成熟了,员工可以自由采摘,很方便而且健康。“我希望能给员工营造家的氛围。”

    57岁的赵洪文已在油田工作41年了,现任胜利采油厂四矿采油九队(以下简称“九队”)政治指导员。虽年近60,但他精神抖擞,讲话时声音饱满有力。

    下午两点半,室外温度接近40℃,赵洪文晾晒的红色工作服已经汗透。他穿着前端装有钢板的工鞋,防止作业时物件掉落砸伤脚。有人形容他们“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赵洪文拎起工帽,赶往38×169井,和职工一起更换阀门。“不亲临现场,不放心。”

    赵洪文走过碎石断瓦铺成的小道,来到作业现场。王淑花正在指导工人安装新阀门。王淑花是水井班唯一的女班长,43岁的她已在油田工作26年,丈夫也是石油工人,19岁的儿子中专毕业在外打工。王淑花说:“进油田得考试,不是想进就能进的。”

    半小时后完成作业,王淑花又赶往配水井。不久前的连日降雨,早已将地势低洼的配水井变成一座孤岛。“水深接近膝盖,每天得穿着雨鞋踮着脚尖前往配水井。”王淑花脱下工鞋,穿上另外一个女工的水鞋。“你小心点,我刚刚巡井掉到水里了。”女工指了指已湿透的裤腿。女工只告诉笔者自己才来九队一年,此后再没时间多说一句话就去了另一个水井,“不抓紧时间,我就完成不了今天的任务。”

    九队成立于1967年7月,现有已开油井79口,注水井35口,在岗职工63名。2007年,为庆祝九队成立40周年,赵洪文号召每位员工将家属带到队部合影。他走进会议室,指着墙上悬挂的“全家福”说:“家和万事兴。”

    2007年7月,赵洪文提议开展“5元爱心活动”,得到员工的积极支持配合,并一直延续至今。该活动采取自愿原则,让基层员工每人每月拿出5元钱,干部每人拿出10元,交给由3名基层职工组成的“5元爱心小组”。一年筹集到的3000多元,部分是为退休工人购买纪念品,颁发“光荣退休奖章”。“他们默默奉献几十年,应该得到这种尊重。”另一部分用于员工及其家属的红白喜事、孩子考上大学的贺礼以及员工住院时的慰问品等,让员工感受到九队这个大家庭的温暖。此外,这些钱还用于公益活动,“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捐出2000元。”

    “我也参加了这个爱心活动。”25岁的吴鹏是“油二代”,家在东营,2011年7月本科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之后来到九队,成为一名基层员工。“赵洪文把我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在工作上手把手教,生活中为我们解决困难。”在他看来,九队员工名义上有职务之别,实际上大家都是平等的。他愿意坚守油田:“这是一份能让人看到希望的工作,只要有能力,任何人都可以从基层员工提拔为班长、队长。”

    2012年,赵洪文搜集职工的微笑照片做成笑脸墙。“我想让每个员工在九队都能感到自己被重视。”这些照片没有一张是摆拍,有些员工的笑脸还是在工地上抓拍到的,员工的工作服虽沾满油渍,笑容却很自然。

    “这个是我。”采油九队工程技术员韩文琼指着照片说。27岁的韩文琼2011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后,来到采油九队工作。谈到未来的打算,他很坚定:“会一直在这里干下去。”

    与韩文琼一样愿意留在油田的还有维修班班长朱向东,36岁的他在油田工作近17年。“挺喜欢在采油厂。”他说,油田新老职工感情很深,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在赵洪文的带领下,采油九队已经连续4年被评为中国石化金牌采油队。

分享到:
“夫妻井”上空的星星
扎根石油一线的两代大学生
金牌采油队的“文化生产力”
油田社区老人的贴心拐杖
微感想
微走访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