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3年09月13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中国纪行(之一)

未知之地

(上)

晋永权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13日   12 版)

    1936年6月,一名叫埃德加·斯诺的美国人正兴奋地赶往一片“未知之地”。他从北京坐火车到达西安时,身躯肥胖,口操英语,自称“王牧师”的基督徒愉快地安排他与那里的共产党人接上了头。斯诺将从西安到宝安——红军在陕北的小“都城”——陕甘宁边区中心去。之前,他没有见过红军,甚至弄不清楚他们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这一年,斯诺31岁,已在中国住了9个年头,其间游历过许多地方。这位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喜欢自己的记者、通讯员或自由撰稿人身份,一则能挣到养活自己的钱,包括旅行费用等;二则这样的美国人身份在中国很受用,能够受到优待、保护,并且可以突破诸多意想不到的障碍。显然,这是其他身份所不具备的优势。

    精明的斯诺已经深谙中国的人情世故,操持起自己的旅行来游刃有余。他再次从北京赶往上海,拜访自己曾为其写过“生动活泼小传”,并有些交情的“孙夫人”——宋庆龄,请她为自己的旅行打通关节。在宋庆龄的促成下,斯诺在北京见到了“一位教授”,这位教授给了他一封致毛泽东的亲笔信。在西安见到的联络人,也正是教授亲自安排的。由宋庆龄而不是其他人来安排这件事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到了红区后斯诺起码能够享有“中立者”的待遇,而不会被当做间谍抓起来。他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不过,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此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但这并不表明一切都已迎刃而解,斯诺还有更为具体、现实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如何突破国民政府对西北共产党控制区的封锁?准备行程的几个月里,斯诺私下里与纽约《太阳报》和伦敦《每日先驱报》商量,让两家媒体提出让其前往采访,这样关涉英美两国两家媒体的采访请求,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无论如何都要重视起来。斯诺的这一招不但奏效,还有意外之喜,伦敦的这家报纸不但答应支付他旅行的全部费用,而且保证,如果此行成功,他还将得到一笔奖金。不过,斯诺还有所谋,他同时联系了纽约兰多姆出版社,出版社的预付金很快就到了他的手上。有了这些,斯诺在红区时当然会底气十足,他深知自己在这里记下的一切,都将会成为西方读者渴求的,也会为国民政府所关注,而红区自然也乐得把这里的道德理想传播出去。

    把这一切与结束红区之行时发生的一桩意外联系起来看,就不难理解斯诺那一晚为何“一夜合不上眼”了。从陕北的沟壑间出来再次回到西安,走下乘坐的卡车时,他那个负载着所有承诺,还有个人雄心、情怀的手提袋不见了:那里装着此行所有的访谈记录、日记、笔记本和在红区第一次拍摄的照片。斯诺比任何人都清楚,失去这些对自己来说意味着什么,不仅如此,甚至我们今天知晓的历史都要改写。如果真的丢失了,他那“深刻地影响自己一生的非凡之旅”将变得可疑,他那“震惊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或许也就无从谈起了。

    斯诺心急如焚,得到的解释是这些东西与其他物品一道被错误地卸在距西安20英里外的地方了,不能确定能否找到。在他反复恳请之下,事情终于在第二天黎明有了转机,他的一位朋友踉踉跄跄地走进来——“手提袋原封未动!”这一结局让斯诺“备感幸运”。这位精明有加,自认渗透了中国问题的美国理想青年,在他的记述中没有做进一步联想——这些宝贝在与自己分开的那一夜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斯诺这次进红区,抵达延安时,那里仍然是国民党的统治区域。住了一宿,第二天陕北的太阳升起时,一位东北军军官陪同他走出延安城城门,目送他走过他们的最后一个哨点。前方就是红区的地盘了。斯诺记述了如下细节,他们先是握手,尔后这位军官向他敬了个礼。一名赶骡子的人,将领着他到红军游击队的哨点去。这名赶牲灵的人,没有携带武器,一路上,斯诺犯着嘀咕,他到底是红军士兵,还是国民党士兵呢?

    此时,只有斯诺与这位赶骡人走在陕北的沟壑间,可以想象绝大多数时候他们无言以对,斯诺会一些简单的汉语,自认识得1500个左右汉字,但如果同行人是在这山沟里长大的,那么地道的陕北口音,也是不大好沟通的。不过,斯诺这一路心情不错,他在22年后写就的《旅行于方生之地》(Journey To The Beginning,1958)一书中记述道:有4个小时,我们都是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走,小溪两岸是峭壁,一路上杳无人迹。

    不知名的赶骡人不会想到,日后,骡背上驮着的两架照相机、24个胶卷、几个笔记本,将给世界带来怎样的想象与期待。

晋永权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3年09月13日 12 版

嫁个德国好男人
一场有关爱与责任的行走
未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