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09月2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慧眼

默克尔梅开三度有隐忧

张兴慧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09月25日   04 版)

    在9月22日的德国大选中,现任总理默克尔又胜了。一些喜欢按性别分类和比较政治家的评论人士说,默克尔如能顺顺当当地完成这4年任期,三度执政的时间累计达到12年,将超过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当首相的11年,从而成为欧洲执政时间最长的女性国家领导人。

    评论人士之所以加上“如能顺顺当当地完成这一个4年任期”这样看似多余的假设条件,不只是出于说话严谨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醒曾经发生在撒切尔夫人身上的前车之鉴。1979年,撒切尔夫人第一次当选英国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1987年,她第三次当选。但遗憾的是,由于政见纷争,保守党内部分裂,在任期届满仅剩一年的时候,撒切尔夫人1990年被迫辞职,没能完成她的第三个任期。

    默克尔是2005年第一次当选总理的,她也是德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总理,此次恰巧又第三次获胜。对于默克尔的“粉丝”们来说,他们可没心思回顾什么历史和前车之鉴之类的东西,而只顾一门心思地为偶像胜选欢呼雀跃。在支持者的心目中,默克尔能第三次当选,是因为她是一位了不起甚至可以说是伟大的领导人。他们张口就能说出的理由大体上有:她把德国搞得蓬蓬勃勃民富国强;她领导欧盟走出了主权债务危机;她在国际舞台上坚定地保护了德国人利益……

    对于德国人来说,这些理由或许站得住脚。但如果跳出德国,站在欧盟甚至世界的角度看,这些理由就未必站得住脚了。

    先看看德国国富民强这一条。的确,德国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经济发展也一直未陷入衰退。但许多分析人士认为,这并非完全出于默克尔的功劳,也有其他国家为德国作出贡献的“苦劳”。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曾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文章说,20世纪90年代,德国经济被许多人视为“欧洲病人”。1991年至2001年间,德国年年背负经常账户赤字。恰恰是2000年实施的欧元帮德国解决了这些问题,此后德国经常账户转为盈余,2007年峰值时达到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7%。欧元区其他国家的经常账户赤字正好是与德国盈余对应的另一面。

    弗格森的观点很明显:是欧元救了德国,是其他国家的债务造就了德国的盈余。一些希腊百姓也曾通俗地说,是他们贷款购买奔驰车才促成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再看看默克尔领导欧盟走出主权债务危机这一条。2009年,欧洲爆发主权债务危机。作为欧盟最大的经济体,德国理应帮助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等蒙受危机煎熬的兄弟。但默克尔开出的药方,却是“紧缩、紧缩、再紧缩”,一味要求危机重灾国实施财政紧缩。在每一次欧盟解决债务危机的首脑会议上,默克尔总是不慌不忙地讲这一套,把其他国家的领导人都快要急疯了。

    在许多希腊人眼里,默克尔就是一位铁石心肠、见死不救的“恶人”。一些希腊小报甚至还把她与希特勒相提并论。希腊人现在担心,默克尔第三次当选,他们的日子会更难过。

    一些分析人士也认为,默克尔的固执和紧缩政策延缓了欧洲债务危机的解决进程。如果说欧洲暂时走出了债务危机,与其说是默克尔开出的药方有效,倒不如说是时间消磨了欧洲的伤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为默克尔的不热心和抵触情绪,致使欧洲银行联盟至今不能正常运转,这很可能为下一次欧洲债务危机埋下了种子。

    最后看看默克尔坚定维护德国人利益这一条。说到底,默克尔只是为德国人捂紧了钱袋子,没有把纳税人的钱随便拿出去干“国际事务”。比方说,希腊等国需要援助,默克尔推三阻四,不愿意痛痛快快地掏钱;法国英国要打利比亚,德国却要躲在后面,退退缩缩不肯出人出钱。

    这一切,从短期看,德国人是占了些便宜;但从长期看,德国人可能要吃大亏。因为,在别国需要帮助时德国不情愿出手,一旦德国需要帮助时,别国也可能袖手旁观。

    我想冒着讨人嫌的危险提醒一下默克尔的拥趸:如果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你们就不难发现,默克尔上次竞选时答应选民的那些承诺,到现在什么都没兑现。正如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分析的那样,德国政府没有简化税收体系,只为特殊利益群体提供了一些优惠,也没实施大的改革。默克尔所做的最大胆的国内政策改变,就是将关闭核电站。

    可是,默克尔本来是支持核能政策的。但2011年日本发生核泄漏事故后,她看到势头不对,马上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转而采用反对党早已支持的放弃核能政策。这就是默克尔的实用主义策略,自己提不出好主张,但只要民众支持,那怕是对手提出来的,她也会笑纳。

    所以有分析认为,默克尔胜选,不是因为她善于吸引支持者投票,而是善于鼓动对手的支持者不投票。有人还给默克尔的这种策略取了个新名字:“默克雅维利主义”,即“默克尔+马基雅维利主义”。靠马基雅维利主义玩弄权术,毕竟不是长久之计。现在,德国经济已有颓势,要想避免滑向衰退,默克尔还真得拿出点具有创新性的本领来。

    笔者不是默克尔的粉丝。对我个人而言,上述是是非非的评论,仅仅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寻常事。我更关心的是,像默克尔这样两次三番谋求连任并且能够成功,一定是德国政治制度的漏洞。

    默克尔是通过选举上台的,这是事实;但她3次连任,不主动把机会让给其他人,或者说她不相信别的领导人有能力把德国搞好,这是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的。

    美国立国之初,首位总统华盛顿的威望很高,如果他谋求连任,一直当到死恐怕也问题不大。但他当了两任八年美国总统就主动让贤了。之后,美国总统没有超过这个年限的,直到1933年出了个罗斯福,他竟然接连当选了四任美国总统。尽管罗斯福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但美国国会1951年还是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用法律明确规定美国总统任期最多不超过两任八年。

    搞政治的人贪恋权力是司空见惯的。他们内心迷恋职位不肯下台,但口头上却老是打着“人民牌”。在民主国家,恋权者想法设法拉选票,会说人民选他合理合法;在非民主国家,恋权者则会挖空心思找证据,说人民需要他离不开他,他是欲罢不能。

    数月前,波兰裔美国战略学家布热津斯基曾慨叹,欧洲目前缺乏丘吉尔、阿登纳和戴高乐那样有能力的世界级大政治家。不知道老布是否含沙射影地在讽刺默克尔可能要第三次当选。但有一点已很清楚,默克尔不管能力是否赶得上阿登纳,但做法上却是在模仿他。

    1949年,73岁高龄的阿登纳第一次当选西德总理,以后连续当选4次。但1961年第四次当选后,几乎与发生在撒切尔夫人身上的故事一样,他因“本党同志”的联手逼迫而于1963年辞职。

    一位不具备长远责任心和战略思维的领导人,总是愿意亲自把权力尽量长地揽在自己手里,还要找一条崇高神圣的理由:为国家和人民着想。但当代世界政治的实践证明,只要制度明确了限任制,各领风骚的才俊一定会层出不穷。

    相关文章:

    默克尔又赢了 整个欧洲都在盯着德国

分享到:
默克尔又赢了 整个欧洲都在盯着德国
默克尔梅开三度有隐忧
以创新赢未来 五粮液引领白酒低度化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