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要想总结不是一句话的事,只能说明人生多磨难。人都要过一辈子,与其在埋怨牢骚当中度过,倒不如去享受其中的每个过程,享受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日前,在郑州日产20周年媒体座谈会上,两鬓斑白的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振甫如此感慨。
郑州日产的20年,是中国商用车蓬勃发展的20年。在中国商用车的历史上,郑州日产是一个具有关键地位的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引进日产D22系列皮卡车,奠定专业皮卡行业地位,到2003年帕拉丁上市,成为国内中高档SUV第一品牌,再到迎来东风体系,率先实施双品牌战略,成为商用车自主品牌的生力军,郑州日产创造了很多个第一。2013年,在旗下东风自主品牌的比例超过日产品牌的背景下,郑州日产为东风品牌创立了一个全新的品牌名称——东风风度。从单纯依靠合资到自主势力壮大,东风日产的20年发展,也代表了中国自主品牌的崛起。
对于这20年企业经历的坎坷,郭振甫深有体会,而他口中“享受为社会创造价值的过程”,或许就是他坚持至今的原动力。郭振甫回忆,由于日产本身以及金融危机等种种因素的影响,2002年3月郑州日产在大陆注册资金为2.5亿元,但之前只有3322万元的资本金,其余的实际上都是借款。那个时候郑州日产要付出高额的利息,一年的利息是7000多万元。当时销售一万辆车,每辆车利息的费用就是7000块钱。“郑州日产所有的内部费用,工资待遇是200多万元,其他费用有400多万元,其他全给银行付利息了。做了那么多年,其实就是在给银行打工。”
郭振甫说,当时郑州日产有一个老工厂,叫郑州轻汽,做的是客车。那个时候郑州日产不但要维持自己的生产经营,还要想办法让这个老工厂维持生产。数量庞大的退休职工,要维持他们的生活。因为没有盈利,郑州日产还要无偿给他们一笔钱让大家发工资,维持基本的生产。
从1997年到1999年,郑州日产连续三年亏损,资不抵债。一方面生产有需求,没有钱去开信用证,信用证开到了,到了港口没有钱交关税,又拉回来了;一方面市场有需求,但因为生产体系里出现大量的现金流失,资金困难。在这种经营形势下,郑州日产内部发生了巨大的人心涣散。
2001年,郭振甫升任郑州日产总经理,第一个经营上的调整就是把亏损的车型彻底停产。第二是改换了物流,由当年的天津港或黄埔港转口变成了直接从青岛港转口到郑州,整个周期缩短到了13天、14天。也正是在2001年,郑州日产开始盈利。郭振甫在企业内部旗帜鲜明地提出,人事观念简单化,工作观念简单化,破除国有企业的一些弊病。到2002年下半年,郑州日产就调整了工资待遇,企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今天,郑州日产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日产和东风,也离不开以郭振甫为代表的经营班子。在郭振甫看来,企业无“国界”,所谓企业最根本的追求是利益最大化,这句话不完全正确,正常来讲,企业追求的永远是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和持续性、连续性的增长。这种追求必须满足基本的规律,就是要满足用户的需求,给用户创造更大价值。同时,要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要符合行业发展的规律,比如这个行业要环保、节油,但是这种环保要符合趋势。
“汽车工业是一场马拉松长跑,总结历史的发展规律,在经过二三十年发展之后,只要政府持续号召、人民有爱国心,自主品牌可以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郭振甫说,自主和开放永远是相辅相成的,现在大家都说喜欢自主品牌,但是真正购买的时候还是倾向于购买合资品牌,这说明自主品牌想要占领市场还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但其在未来占据主流地位是可以预见的。
说到郑州日产双品牌,郭振甫说:“我们有着自己的优势,我们既能利用尼桑的品牌优势,也能利用纯粹的民族优势——整个东风集团提供的资源。下一步,在‘东风风度’品牌建设和产品线构建过程中,大家会看到这一优势的具体体现。在东风风度和日产两个品牌的发展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些争论,但归根到底,我们要为这个企业负责,为用户负责,在透明、公开的程序下去做,那些暴露出的问题就能够取得圆满的解决。”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人没有进入社会之前,社会已经为你安排好了你的命运。人生要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责任就是权力,责任就是幸福。一件事做到一定程度就会乐此不疲,一个人一生能够做一点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这本身就很值得欣慰。”郭振甫说。
本报记者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