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秋,我国首批1995年出生的年轻人跨进大学校园,95后来了——这一消息迅速传遍网络。
人们像以往对80后、90后一样开始注视又一代新人,试图提取出最贴切的形容词,各种标签就这么布满网络:个性夸张、电脑高手、不善交际、沉迷动漫、坐拥众多电子产品……也有媒体在努力引导大家宽容一点,他们通过寻找各种典型想给这一代人再加点标签:有担当,更独立自信,更有全球视野,更注重环保……更多人选择中庸地评价95后:有个性夸张等缺点,也有独立自信等优点。
但事实上,我们稍加回顾就会发现,这样的“标签行动”若干年前就已经发生在大家对80后的争辩里,不久前还发生在对90后的群体阐述中。而用来叙述95后的一些令人担忧的缺点的标签,实际上当初也曾被用来贴在80后、90后身上,那些优点,也都曾用来夸赞上一代人。
我们总是习惯于给出一个具有“普世”范畴的定义,以此来区分一代代人。事实上,这样做的过程中,我们就已经忘了,自己也曾经是被定义的一代人,老一辈人也曾经对自己身处的年轻群体发生过各种质疑。但时间证明,没有一代人会像人们所担忧的一样,彻底垮掉。
观察人的一生,总会经过“孩提——少年——青年——中老年”的过程。在青少年时期,所有人都会因为自己所处的时代,表露出与时代不甚相符的进步光芒,也都会因为涉世未深,被年长的人们担忧不成熟、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家国情怀。但请相信,这些担忧终有一日会被证明是杞人忧天。
几年前,人们就曾对80后发出过各种质疑乃至批评的声音,但经过汶川特大地震等几次大事件之后,人们对这个群体面对灾难、面对国家民族社会问题时表现出的担当,有了深刻体会。
可以预见,95后也将是这样的一代。这一代人有着更多属于他们这个时代自身的优势,他们自小接触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接受更加优秀、视野更宽广的教育,他们成长在整个国家社会稳定发展的好时代,他们在起跑线上,就比过往的几代人都要优秀。当然,他们现在正在成年的边界线上,必将处于身心成长的最敏感阶段,他们中大部分人也必将不能如长辈们一样,对各类事务有清晰的判断。但这仅仅是因为,他们还年轻。而终有一天,他们将扛起未来的重担,他们将会是另一代80后。
那么,为什么我们不现在就像看待80后一样看待95后?我们应该以更多的宽容,让他们得到最好的成长,所有正向的标签最终也将属于他们。这也是此次本报联合腾讯手机管家发起采访活动,在全国寻访“玩得酷,靠得住”95后大学生的初衷。透过他们,我们也许更能了解,95后其实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代:在成长,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