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想尽办法让孩子在学龄前就身怀各种特长,没想到,这句话也被乳品企业学会了,他们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竟然争起了“第一口奶”。
9月16日,媒体曝光天津多家医院新生婴儿的“第一口奶”被奶粉企业操控。报道称,奶企以向医院人员贿赂的方式,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让医院给初生婴儿喂自家品牌的奶粉,让孩子产生对某个奶粉的依赖,达到长期牟利的目的。在此之后,多美滋成为众矢之的,备受质疑和批判,同时美赞臣、雀巢、雅培等外资品牌也纷纷“中枪”。
卷入这次事件的都是外资品牌的乳品企业。国内乳品企业松了口气,庆幸还好没有卷进去。国内企业与国外企业在营销渠道上迥异。多美滋、惠氏、雅培等国外品牌会通过医院营销,因为这些企业除了出品婴儿奶粉外,本身就是制药企业,它们在医院方面有资源积累。国内品牌,像雅士利、伊利、蒙牛等品牌,则要走市场营销的渠道,以广告、导购和终端促销的营销方式为主。
不管怎么说,洋品牌争抢“第一口奶”这种营销行为为民众所不齿,各种洋品牌的企业形象也因此受到损害。当然,争抢“第一口奶”只是企业道德问题,并不涉及产品质量如何,但之前发生的新西兰乳业巨头恒天然公司肉毒杆菌事件已经严重损害了洋品牌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很多人感叹,外资品牌也越来越不靠谱。
国产品牌看到了抢回市场的希望。数据显示,目前,全国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127家,年产量约60万吨,但年产量在3万吨以上的企业仅3家。其中前10的国产品牌销售额在180亿元左右,市场集中度约为45%。早在正式名单公布之前,就有媒体曝出5家国内乳品企业被确定会首批获得国家扶持,它们将享受包括中央财政专项基金、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省级财政配套资金、兼并企业实施税收优惠等一揽子扶持政策。业内测算,全行业扶持资金的额度将超过300亿元。
可以看出,国家是通过补贴、政策倾斜等方式,寄希望于这些企业能够打造获得消费者信任的国内乳品品牌,以此抗衡占据一二线城市主导地位的进口“洋奶粉”。面对这个目标,获得扶持的企业任重而道远。
市场竞争的原则是优胜劣汰,国家扶持大型企业做大做强可以加速行业的发展,但却不一定能培养出抗衡国外乳品企业的大品牌。因为乳品的竞争是一条产业链的竞争,除了生产流通环节,还有奶源的关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近日,我国不少地方牛奶价格大幅上涨,一些乳制品企业甚至陷入“奶荒”,日均收购量不及往年一半。想和外资品牌一较高下,就要有高质量的产品,高质量的产品需要高质量的奶源,奶源供应不足就会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之后的连锁反应可能是价格升高,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接受度。
从现实情况来看,即使得到国家大力扶持,国内乳品企业让消费者重拾信心还需要时间。从蒙牛的黄曲霉毒素奶致癌到圣元奶粉致婴幼儿性早熟,从伊利金冠致泄到雅士利异物门,国内企业的问题也不少。
公众不禁要问为何总是在国外品牌遭遇危机时,中国品牌才找到机会,而当国内品牌出现问题时,国外品牌又大举进攻?在这个轮回中受害的只有消费者,因为消费者需要面对一个又一个问题的摧残。
违规企业罚也罚了、管也管了,但乳品品质事件屡有发生,说明这种管制功效并不明显。政府有关部门也忙于应对。乳业乱象真的不能根治吗?仅靠扶持几家大企业,能否解决问题的根本?政府有关部门最需要做的是完善乳品市场的相关法律法规,而不是直接插手企业竞争。只有加强行业监管,有效引入市场机制,才能解决行业失控、乱象丛生的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