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我国开始正式接收由苏联政府移交的,在侵华战争中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的日本战犯和伪满战犯。当时的“辽东第三监狱”成为一所改造国内外战犯的管理所。从1950年7月至1975年3月,这里先后关押982名二战期间的日本侵华战犯、末代皇帝溥仪等71名伪满洲国战犯,以及354名国民党战犯。
历经半个多世纪,抚顺战犯管理所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惟一一处现存并保护比较完整的二战战犯羁押场所。在这里,一群曾经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侵略者,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宽待和人道主义的帮助。
今年9月,我参观了抚顺战犯管理所,近距离地了解了这段独特的历史。
抚顺战犯管理所占地约3万平方米,原是日本侵略者在1936年为了囚禁中国抗日志士和爱国同胞修建的一座监狱,史称“抚顺典狱”。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被国民党接收,改名为“辽东省第四监狱”。1948年11月20日,抚顺解放,这里被东北人民政府接管,改称“辽东第三监狱”。
走进这所特殊的管理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监舍,监舍大门的两侧是木质大床铺,床铺上摆放着一床床如同军营一样整齐的军被。床铺中间放置着整齐的洗漱用品。如果不是门上的监舍标识,真以为来到了军营。
其中有一间是溥仪的临时居住室。1956年12月,李玉琴(溥仪第四任妻子)到管理所探望溥仪并提出离婚要求,管理所为缓和两人的关系,经请示上级同意,破例为他们安排了临时居住室。这间居住室现在是“改造末代皇帝陈列室”,其中有一个非常逼真的蜡像雕塑——溥仪坐在床上缝补袜子,这尊雕像是根据溥仪的真实照片制作。周恩来曾评价:“我们把末代皇帝改造好了,这是世界的奇迹。”
管理所在对战犯进行思想改造的同时,对他们的生活给予人道关怀,随时关注每个战犯的身体状况,并给予充分的关照。151名战犯在这里配了各种眼镜。在“改造日本战犯陈列室”中有一些已经泛黄的记录册,其中包括日本战犯的个人病例册,其详尽程度让人惊讶,比如《患病人员病情种类统计表》详细记录了战犯们的身体状况及疾病分类。
其中一份公文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1953年8月20日东北公安局上报公安部的《关于对日本陆军中将岸川健一手术的请示》。日军63师中将师团长岸川健一在关押期间患鼻咽癌,呼吸困难,急需实施手术摘除肿瘤,否则便要窒息死亡。但如施手术,因该犯年已66岁,又患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症,亦有很大死亡危险。请示中提出:“我们考虑,如开刀摘瘤,尚可能有不死的希望,故可予开刀治疗,如何。请示。”得到上级批准后,管理所将其先后送到沈阳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沈阳军区总医院治疗,派两名看守员轮流护理,经过治疗,病情得到控制,并有了好转,岸川健一感动得痛哭流涕,向管理所上交了《悔罪书》。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充分体现了我们对待那些曾给我们国家和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的日本战犯是多么宽容与仁慈。陈列室还展示了管理所为战犯提供的医疗器械、各式体育用品、文娱器材等实物和图片,显示了战犯们在管理所中接受的人文关怀。
1956年6月至1964年3月,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的日本战犯被分期分批全部释放回国。1959年12月到1975年3月,在此关押的伪满战犯和蒋介石集团战犯也分期分批全部被特赦。
抚顺战犯管理所旧址陈列馆于1987年7月20日正式落成,包括“改造日本战犯陈列室”、“改造末代皇帝陈列室”、“日本中国归还者联络会陈列室”等部分组成。有近100位日本友人出席了“陈列馆”落成仪式。在战犯管理所前的谢罪碑广场上,前日本战犯坂仓清、高桥哲郎及日方代表80多人敬献了花篮,表达了对当年侵略行为的悔恨。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所特殊的管理所,既是日本侵略者为镇压我国爱国同胞修建的监狱,又是我国政府羁押改造日本战犯的场所;这里既是满清王朝的发祥地,也是改造好末代皇帝的地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过程。
侯彦秋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