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和先生逛街时,他问我要买什么样的鞋子。我说,现在还不好说,只要在茫茫鞋海中看到它的样子,伸脚一试就知道,就是它了。这几年买的衣服和鞋子总是类似的款式,女人在20岁的时候试过太多的款式,沉淀下来适合自己身材和经济条件的并不多。
我也曾觉得自己是个挑剔刻薄的人,但后来陪婆婆买过鞋,对女人的审美眼光有了新的认识。售货员推荐了一些样子朴素“适合中老年人”的低跟鞋,婆婆说:“难看死了,我才不要穿。”她拉着我去看一个细高跟的中筒靴,靴口还镶了一圈獭兔皮:“你觉得这个鞋子怎么样?”那天,那款鞋恰恰没有她穿的号码。或许缺失才会显出一件东西的难得,转遍整个商场,我们一无所获。她一直念叨,还是刚刚那双最好。
放弃靴子,又要选一双单鞋时,婆婆要选择黑色高跟系带的鞋子——嗯,像靴子,但不能是靴子。这个要求让我想起《每当变幻时》里的阿妙:我想要一个钱包,一个像Prada的Gucci——那干脆买Prada好了?不,要想它又不是它,要Gucci。
印象中,我婆婆是个勤劳俭朴的劳动妇女。先前每次回去,我都会给她买几件衣服。直到她搬来北京同住,经过日常的各种交流才知道,我先前买的那些,她基本都不喜欢。她讨厌鲜艳热闹的花色,大部分的衣服都是黑色、灰色:黑色长款毛衣、黑色紧腿裤子、黑色PU外套,还想买双黑色的鞋子。她很少穿平跟鞋,无论什么场合。家里承包果园的几年,她天天踩着一双高跟鞋走山路,冬日在家的闲暇时光更是穿着高筒靴噔噔噔地走来走去。
这大大颠覆了我对她的印象,原来一个勤劳俭朴的农村妇女也有着这么执着的审美态度。至于我自己,通常以挤公交地铁不方便为由拒绝高跟鞋,相比之下这借口显得那么苍白——那肯定是因为我对高跟鞋爱得不深的缘故。
朋友的婆婆在谈起衣服的款式时,也是一副指点江山的模样。对于儿媳送的衣服,她屡屡指出设计上的不合心意之处,口气倒还委婉:领口要是圆形的就好啦。朋友跟她老公说起,感觉婆婆在穿衣上很挑剔,不确定是她喜欢的样子就不能随便买。她老公很吃惊:从前家里条件并不好,我妈很少置办新衣,都是很将就的啊。其实,做母亲的能跟儿子说什么呢,男人怎么会懂。不舍得花钱,没有新衣可以将就,但既然要买,就要每一个图案每一处针脚都严格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否则还是会束之高阁。
胡同口卖煎饼果子的大姐常年穿着豹纹长衫,头发烫成大波浪,再扎成一个蓬松松的马尾。楼下打扫卫生的阿姨年近50岁,总是喜欢把头发染成棕红色。每个女人都有独特的审美眼光,并且对自己的时尚感觉坚信不疑。这和年龄、职业、经济条件毫无关系。
闫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