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付鑫的名片,能看到这样两个头衔,共青农场工贸集团副总经理、商务局副局长。从2007年八一农垦大学毕业至今,他一直在共青农场工作。从刚开始的下连队,到如今的招商引资,他见证了北方共青城的第二个发展时代。用他的话说:“共青农场已不仅是产粮的地方”,依托农业生产,第二、第三产业也在蓬勃发展。
如今,共青农场已经在打造一片工业园区。一座占地3.2公顷、总投资达到1000万元的北大荒农牧养殖有限公司孵化场正在建设,建成之后,将会年产食用白羽鸡幼雏1.2亿只。
工业园区,不仅仅这一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付鑫这样解释:共青农场目前不止在加强农业生产,也在努力的提供政策,招商引资,让一些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抱团入园,形成共青农场绿色、有机、科技的工业园区。
如今,园区内已经能听到厂房的轰鸣。南瓜加工厂开始了试生产,共青农场的人已经能吃到南瓜子、喝到调制好的南瓜红酒了。今年,南瓜加工厂可以消化700公顷的南瓜种植面积,而且远没有达到满额生产。2014年开始,南瓜加工场将会逐步进入满额生产,那时,一年可消化的南瓜种植面积将达到7000公顷。
不管是白羽鸡孵化基地还是南瓜加工厂,都还倚靠着共青农场的收成。作为企业,原料必然是大事。农场上的粮食种植,仍是主体,庄稼获得丰收,是工业化的强劲动力。
虽然现代化机械的发展已让共青人在逐渐离开土地播种。他们的事业依旧和这片土地一起成长。依托这个“农”字,个体与私营的小店面也都红火起来,
刘喜霞,一位已经从事餐饮服务20年以上的大姐,在共青农场的小区里开了3层一共940平方米的饭店。从1991年开始,刘喜霞就开始了摆摊卖小吃,后来又曾承包学校的食堂。
这些年虽没有从事农业生产,刘喜霞对于土地的感情依然深厚。饭店的客人几乎都是附近的农民住户。“农民不挣钱,其他都白扯。”刘喜霞这样介绍自己饭店的经营收入。去年,由于连日的大雪天气影响了收成,饭店的营业收入也随之受到影响。
肖茂琳的父母是20世纪60年代从湖南移民到共青农场的一代人,参与过北大仓的建设。她曾在农场的一个单位里做出纳,2004年的时候辞职开起了副食杂货店。
当年,共青农场有的副食杂货店仅仅两三家,不种地,开始改行做生意,肖茂琳也算是共青农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共青农场的副食店从当初仅有的几家,到现在数不过来,肖茂琳见证了这个过程。和刘喜霞一样,因为去年收成的影响,她的副食店收入也受到了影响。
农业的生产状况,成了共青农场上私营业主效益的晴雨表。
在共青农场的街道上,已经能看到各式花花绿绿的牌子,包子铺、鲜肉店,甚至美容美体中心。各种新兴产业如雨后春笋冒出来。
付鑫最有感触,从当初屈指可数的几栋房,到现在居民楼林立;从没有硬化路的街道,到走到地里几乎不沾泥。曾经完全靠打粮的北大仓,正在向国家安全食品生产核心区转变。
当地人喜欢用“外出三个月,回来找不到家”的说法来形容共青农场日新月异的变化。这里已经慢慢走出了单一依靠农业生产的经济模式,大大小小的企业、商业都在蓬勃发展,将这里变成一座崭新的北方共青城。
贵州大学 张鹏刚 上海大学 何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