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河北省委组织部在沧州组织不记名推荐干部投票。计票时,工作人员奇怪地发现,有的推荐票的职务栏中明明写着“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而名字却写成了“李振华”、“张振华”。
经过认真调查核实,组织部门没有发现任何“恶作剧”的成分——原来这些中捷产业园区以外的区、县干部,对中捷取得的成绩由衷赞赏和钦佩,对吕振华这个埋头苦干、极少露面的“当家人”却知之甚少,所以投票时对他的姓名出现了记忆误差。
这次投票结果,吕振华不仅得到中捷人的支持,还得到中捷以外沧州市各区县最多的推荐票。
“把发展搞上去,是对人民最大的负责,发展是我们奉献给老百姓最大的福利!”带领着中捷从“国有农场”到“产业园区”十几年来一路“摸着石头过河”。在57岁的“一把手”吕振华心中,“老百姓的利益”永远是发展的“定盘星”。
据统计,2012年,仅有4.2万人的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的GDP高达90亿元,财政收入38.2亿元,经济实力位列全国农垦区之首、河北省开发区之冠。
而1994年,吕振华初来中捷友谊农场担任常务副场长时,这座1956年因捷克斯洛伐克赠予了大批农业机械而得名的国有农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却一片凋敝——15个村15万亩土地中仅有耕地4万亩,其余是长满碱蓬和蒿草的盐碱地;4万多工人和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上下;计划经济时代的小企业难以适应市场化纷纷关门,工人们连本就处于沧州末流水平的100元月工资都领不到……
2003年,河北省启动农垦改革,省内9个国有农场开始改制。中捷友谊农场改制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07年,沧州渤海新区正式成立,中捷被划入核心区,更名为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中捷友谊农场”名称继续保留。
“这一改制,让整个农场产生发展的新动力。”2003年,吕振华开始担任开发区党委书记。改制之后,中捷产业园区被赋予了行政职能,建立了一级财政。
吕振华知道,这片贫瘠的土地,仅种庄稼、长粮食是难以致富的,只有“种工厂、长企业”才会有出路。
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开发区经济是工业经济,需要集中连片的土地。土地流转,放在今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可在9年前要这样做,就得拿出敢闯敢试的勇气。况且当时中捷15个村的农民手中有15万亩的盐碱地(其中耕地4万亩),是农民的生活来源。
一次到匈牙利考察,当地政府“以土地换年金”给予百姓保障的做法,给了吕振华启发。2004年,他们借鉴这一经验,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把他们手中的土地收归园区管理。同时,给予农民包括不低于原土地收益的转型生活费以及养老保险、劳动力就业在内的长效保障。
集中的土地由园区土地流转中心进行管理,在开发前仍由农民各自耕种,转型费照发;土地被规划占用后,再提高转型费。为稳妥起见,他们起初是在农民积极性高的辛庄子和邢庄科两个村试验,效果很好。随后,其他村也纷纷找政府,强烈要求转型。
曾经1.2万农民的转型每年要支出几千万元,财政背负了沉重的压力。但今天看,这是一次正确的、开创性的抉择,15万亩土地的使用权为招商引资、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城建设创造了一马平川的优势条件,成为中捷产业园区快速崛起的重要平台。
“我们把群众根本的、长远的利益与园区开发建设相统筹,走出了虽然难办、复杂但具有长期性、保障性的占地补偿之路。”面对“老百姓的利益”,懂得“发展”是为什么的吕振华明白,“发展”没有捷径可走。
2005年春节前,吕振华带领民政干部去慰问贫困家庭。在辛庄子村一户农家,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瘫在炕上,两只眼睛里充满无助和期望。原来,因为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她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期,造成终身残疾。吕振华哽咽着安慰炕上的姑娘:“闺女,好好养病,会好起来的。”
春节后,他立即安排机关干部组成3个调查组,到社区、村队,找出100个最贫困的家庭,排查致贫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一个月后,一个以“重大疾病”、“重大灾难”、“爱心助学”为主体的“善达基金”救助管理办法迅速出台。重大疾病患者,除享受医保外,剩余部分由善达基金兜底,中捷人无论在哪儿看病,都可享受80%以上的医疗报销;在校学生可享受15年免费教育,全日制大学生可得到3000元至5000元的资助;发生灾难的家庭能够得到高达5万元的救助。
“现如今,中捷不存在因病、因灾、因学致贫的家庭。”中捷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助理周延生告诉记者,在“五个全覆盖”的民生体系下,中捷百姓享受到了“让所有搬迁户都能搬得起、住得起、住得好”的住房福利,99%的达龄人员享受省级养老保险退休……
今年7月,河北省委作出决定,号召全省干部群众向吕振华学习,并破格提拔他为副厅级。
从2000年担任农场党委书记以来,吕振华在正处级的农场和园区主要领导任上干了14个年头。其间,曾因成绩突出,有两次调任省直单位的机会,他都放弃了。
2012年,吕振华已经56岁了,面对自己退居二线进入倒计时,他又筹资3亿元收储1.35万亩建设用地,“有了这些储备,10年内园区都不用操心项目用地了。”
面对一些人不理解的眼光,吕振华很坦然:“一个基层干部,为‘官’一任,要做到在时比来时好,走时比在时好!”
实习生 耿学清 本报记者 樊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