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3年11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影音书画

别怪我跑调 我听不出调

本报记者 黄昉苨 《 中国青年报 》( 2013年11月13日   11 版)

    我最喜欢看各类选秀节目的海选,有时甚至觉得编导们是故意使坏:在海选中,拥有天籁之声的歌者,还不如洗剪吹风格的小年轻歇斯底里狂吼“三天三夜”来得出彩儿。尤其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当走调大王被饱受惊吓的评委们请出会场之后,还对着摄像机认真地说:“我心里有数,其实,刚刚与评委的比试,我已经胜出了……”

    拜托,这自我感觉也太好了吧!

    不过,最近翻看了各种关于“唱歌跑调”的科学研究,我才发现,真不怪这选手:有人唱歌之所以跑调,是大脑回路出了问题。而他们自己,很可能是听不出来的。

    说起来,各国科学家们对“五音不全”这种状况好像也颇感兴趣。2008年,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第一大城市蒙特利尔,一群科学家猫在当地公园,随机请行人唱《魁北克之歌》。果然,有人唱得能与专业歌手媲美,有人则唱得荒腔走板。

    随后他们重复了这个实验,不过歌曲换成了更简单的《铃儿响叮当》;研究者还让跑调的人进行一次听音能力测试。结果发现,唱歌跑调的人其实还分两拨——一拨听得出曲调,就是唱着唱着就拐不知哪儿去了;其他五音不全的人呢,连调子都分不清楚。

    一年之后,权威医学期刊《神经科学》上的一篇论文揭示了前者的奥秘:大脑中弓状束发育不良,唱歌就会失去音准。

    弓状束是大脑皮质语言区中的一束神经纤维,连接知觉与运动区域,围绕脑岛延伸,两端像扇子一样铺开,整个形状就像一把弓。

    在2009年的那次研究中,学者们用最先进的成像技术给唱歌五音不全的家伙们做了核磁共振,发现这些人大脑中的弓状束一般体积较小,纤维含量低,而且检测不出任何分支的存在。

    于是他们推测:唱歌怎么都不在调子上的人,也许是弓状束的分支缺失或是变形了。

    这样的人在我们生活中大约占了10%;所以选秀中总能见识到走音选手;KTV中更随处都是全不着调的麦霸。

    但还有一些人在拿起话筒时面临着更严峻的问题:不是怕跑调,而是完全不知道啥才算“调”。

    大约4%的人是像这样对音乐完全“不来电”的,科学家们把这种情况命名为“失歌症”。学界对这种现象的了解并不多——既不知道它从何而来,也不知道有没有方法能改善。

    唯一能够确定的是,对于“失歌症”的患者而言,就算已经听过一首歌上百次,他们也很难记住其旋律。

    2002年《神经元》杂志披露了一名失歌症患者的案例。当事人名叫莫妮卡,童年时参加过教堂的唱诗班,少年时加入过乐队,可这么多年熏陶下来,她就是没法感知音乐。

    科学家们对莫妮卡进行了种种检测:她的听力没有任何问题,过往没有精神病或神经损伤的记录,在智商测试中优于平均水平。唯独当听到那些耳熟能详的歌曲时,她很少能辨别出哪个音符是故意弹错的,哪怕那个音被拉长了一倍。

    多数失歌症患者遇到的都是与莫妮卡一样的情况:即便是那些最脍炙人口的歌曲,他们还是既唱不准音高,也控制不好每个音的长短。如果唱歌词,很多人还勉强能唱完一首歌,但当按照研究人员的要求用“啦啦啦啦”把整首歌哼一遍时,他们在几个音节之后就得缴械投降了——这些人很难以音乐本身去记住一段旋律。

    不过,像莫妮卡这样的失歌症患者,大概不会出现在选秀节目的海选现场。她就对研究者坦言,自己不喜欢音乐。大多数的歌曲在她听来,就是一堆让人神经紧张的噪音。

    相比之下,那些在KTV中调跑了十万八千里远却依然深情演唱的朋友,已经是能够享受音乐美好的幸运者了。令我深感忧伤的是,我也正是其中一员。从前朋友都安慰我说,只要多唱多练,迟早能当一个悦耳的麦霸。现在我觉得,下次去KTV的时候,自己还是乖乖在一边埋头吃爆米花吧。

植物科学画就此凋零?
别怪我跑调 我听不出调
拆掉围墙的大学
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