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黎姣)日前,作家韩少功长篇小说《日夜书》研讨会在京召开。该书通过刻画“后知青”、官员、工人、民营企业家、艺术家、流亡者等各种不同人物形象,讲述了“50后”从知青年代到当下阶段的人生轨迹和恩怨纠葛,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和时代的变迁。
专家认为,作家或精细或漫画化地刻画了一系列鲜活生动的时代人物群像,富有启示意义;同时,小说里穿插了大量雄辩而富有深度的精神剖析,表现出作家对于时代、现实和人性的强大吸纳与消化的能力。
作为一个被认为“在文体追求上比较自觉”的作家,韩少功在新作中依旧有所突破。评论家雷达说:“《日夜书》是一部思想家气质浓郁的小说,是一部非典型知青小说。韩少功把时空、议论糅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风格。”
对于《日夜书》在修辞技法上的突破,作为同行,清华大学教授、作家格非表示自己深受启发。他说,小说中议论、抒情、散文化的写法,融会贯通,这在小说史上早有先例,并不稀奇。但是小说的特别之处在于:韩少功把对事件、对故事、对人物的评判交给了叙事者本人,即“我”。作者和“我”的叙事立场完全不同,韩少功通过小说化的方式重新建构了一种对话关系。它不再像传统小说那样,依靠作家智慧表达理念,而是通过人物明快的叙事、时空的设置,来体现了思想的丰富性。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充分肯定了韩少功的追求。他说:“《日夜书》看上去是非常朴实,但是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强大。它的文体情绪隐藏得比较深,形式则是‘通过人物带动叙述’。实际上,韩少功书写的是50年代人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