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连接图书馆A、B座两栋楼的普通走廊,现在却成为学生们经常徘徊瞻望的一道风景。走廊两边挂满了艺术名家的绘画、书法、摄影作品,乍一看,像是艺术作品展。这条“东林艺术长廊”是东北林业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的一角。
以林学见长的大学如何突破自身限制,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毕业生,这是东北林业大学多年来的努力方向。尤其近4年来,东北林业大学开始着力打造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培养素质全面人才破题。该校按照“整合资源、提高品位、注重特色、发挥实效”的工作思路,建立起扎实有效的运行机制和行之有效的学生主导模式,推出了一系列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东北林业大学以“二、四、八”为架构助推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管理。校团委相关负责人侯利军介绍,“二”是指基地建设由东北林大校团委和校图书馆两个部门负责;“四”即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活动由校团委和图书馆的4位老师做好政治把关和后勤保障工作;“八”则是稳定开展8项基地活动,以此搭建学生文化大舞台,倡导高尚行为方式,引导正确价值导向。
基地建设始终以8项各有侧重的基地活动为重点,通过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校团委参与管理的马卓识介绍说:“学校现在的基地活动开展比以前更加频繁,质量也有很大提升。‘国学精粹’、‘百家对话’、‘东林学子讲坛’等基地活动已经成为了我们文化建设的常规栏目。”
其中,“东林文化大讲堂”的影响最为广泛,自2008年12月开办迄今已有40余期,目前人人网上的“东林大讲堂”已有好友4300多人,活跃度极高,逐渐成为东北林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活动的一个品牌。
除了“二、四、八”宏观运行机制,以学生为主导的模式,则是东林大在微观上的探索。本着打造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的目标,基地建设活动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组织和运行。
2009年10月,当时刚读大一的马菱和其他同学开始为第29期“东林文化大讲堂”做准备工作。据马菱回忆,4年来她和其他同学已经记不清组织了多少场文化大讲堂的活动了。
马菱在校团委做学生助理,主要负责“东林文化大讲堂”筹备工作,包括物品准备和媒体平台运作如微信、人人网上的宣传、直播。据了解,在基地建设中,像马菱这样参与文化素质基地建设的学生还有很多。
“每次的活动基本都是由各学生社团的学生去完成,从嘉宾邀请到场地布置。老师和领导主要负责政治把关和后勤保障工作,并不直接干预。只有学生才更了解他们自己更想要什么。”侯利军介绍说。
经过4年的实践,这一模式逐渐成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接触到了各式各样的受邀嘉宾,知道他们能给学生带来什么,也更了解身边同学的文化素质需求,供给与需求在我们这里能得到最好的结合。而我们自身因为平时的参与,也提升了自我的素养。”马菱说。
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鼓励自主参与同时,为了保证有高质量的活动内容,东林从线上到线下,从嘉宾邀请到硬件配备多方位整合资源。
借助网络带来的便利,校团委通过微信开办了“东林团委”的网络抢票平台,学生们在寝室即可以抢票参与基地活动。据侯利军回忆,这一平台的开办,也是有感于学生们对于文化基地活动的热情。
2009年,“东林文化大讲堂”邀请到了“六小龄童”,由于网络不发达,基地建设刚起步,学生需要自己去固定地点索票。“当时既麻烦,效率也不高,后来开办了‘东林团委’方便多了。”侯利军说。
此外,东林还通过校际合作的方式,邀请学术专家和社会名人,利用有限的资源打造高质量的活动,也向更多的校外学生传播了文化大讲堂的文化内涵。“东林文化大讲堂”开展以来,东林多次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黑龙江省内高校合作,邀请了很多有影响力的嘉宾,在学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以来,林大为国家和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品学兼优的学子,像勇于救人置生死于度外的“2009年中国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刘家霖、黑龙江省十佳大学生揣浩、造血干细胞无偿捐献者黄志礼……他们的事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东林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文化育人的理念。
正如参与管理的校图书馆业务推广部主任赵一霖说的,“基地建设活动中虽然会有各种困难,但是我们知道,对于学生这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坚持了,所以我们离目标就越来越近了。”